《大参考号外》1998.04.14 The Chinese VIP Reference Supplement 1998.04.14 ================================================ 1. 近胡耀邦祭日上书江泽民,浙江12异见人士再吁政改 2. 土地徵收染血 广州千人抬尸抗议 3. 港报指「四六事件」反映朱熔基权力不稳,宁左勿右 4. 明报论坛:朱熔基千年道行一朝丧 5. 大陆知名学者樊钢指人民币应小幅贬值 6. 支联会放风筝吁请大陆释放民运人士 7. 民运份子徐邦泰获准入境香港,表现非常低调,去干啥? 8. 美国《商业周刊》指香港法治受损 9. 《九十年代》停刊的深层分析,编者管理亦有教训 10. 沟通民意考核部会行政院长萧万长E-mail:"微笑老萧" ================================================ 1. 近胡耀邦祭日上书江泽民,浙江12异见人士再吁政改 【明报专讯】在中共前总书记胡耀邦逝世九周年前夕, 浙江十二名异议人士向中共现任总书记江泽民发出公开 信,要求江泽民学习胡耀邦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平反 「六四」及大刀阔斧地进行政治改革。 这一公开信写於本月十一日,十五日是胡耀邦逝世九周 年纪念日。信中表示,胡耀邦平反政治运动中的冤假错 案的行动,以及对群众宽松、宽容的工作作风,在中共 内外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要求江泽民能学习胡耀邦 的实事求是工作态度,平反「六四」,开放党禁、报禁 进行政治改革,大力推行「新闻自由化」、「政治多元 化」、「管理法制化」、「军队国家化」的「新四化」 。 (一九九八年四月十叁日星期一 明报) ================================================ 2. 土地徵收染血 广州千人抬尸抗议  继本月初广东省博罗县圆洲镇沙头村发生大规模警民 冲突、导致数十村民受伤後,日前又因冲突村民伤重致 死,再发生逾千村民抬尸抗议、冲击镇政府的事件。最 後镇政府在压力下释放五名被捕的村民代表,并答应为 伤重致死的村民验□以查明责任。  据香港媒体报导,本月一日广东省博罗县圆洲镇沙头 村发生一场人数逾千的警民 冲突,事件起因是村民不满耕地被镇政府徵用且未获赔 偿,前往镇政府办公室追究。结果当局出动数百名军警 镇压,导致五十名村民受伤,另有十名村民代表被拘捕 。村民与警方发生冲突後,曾向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请 愿,但无结果。  报导说,在一日冲突中受伤的村民梁金洛於日前伤重 不治死亡,而梁上有双目失明的老父 、下有四岁及六岁儿女,村民在盛怒下抬着梁的□首前 往镇政府办公室抗议,并占据办公室一整日。  据死者的亲属表示,梁在一日的警民冲突中被多人拖 往树林中殴打达两小时,内脏严重受伤,近几日一直在 家中养伤,岂料至九日状况恶化,终告不治。村民得知 梁的死讯後,群情汹涌,村民抬着死者□体前往沙头乡 政府,要政府解决问题,集结村民逾千人,但中共政府 官员并未露面,愤怒的村民即推开政府大院大门,将死 者□体抬入政府大院内,抗议人数并不断增多至超过千 人。  报导说,当局於村民抗议时召来了数十名公安到场, 并封锁出入该村的道路,疑因见村民人数众多且情绪激 动,公安仅是躲在政府办公室内戒备及候援,并未对村 民采取任何行动。而部分村民则手持木棍及石块,将沙 头村村中部分干部的住宅门窗捣坏□愤。  据报导,村民代表们曾要求广东省公安厅及省人大常 委会介入调查事件,但却一直得不到答覆。村民们怀疑 政府干部利用职权贪污,有些财政帐目不清。  事件另一导火线是当地政府曾於七年前向村民强行徵 用土地兴建厂房,但一直未予村民补 偿,村民因失去耕地而生活陷入困境。去年起村民即开 始四出向各级政府请愿,但亦未获结果。本月初凌晨, 当地政府派出约五百名公安及武警包围村庄,拘捕了十 名村民代表,遭到村民反抗,双方才发生激烈冲突,导 致五十名村民受伤、及村民伤重致死的事件。 ================================================ 3. 港报指「四六事件」反映朱熔基权力不稳,宁左勿右 中国外交部连日来为「四六事件」做补救、善後的工作 。外交部发言人唐国强再次表示有关人员只是在「维持 秩序」,「不存在警告或妨碍新闻自由的问题」。外交 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发表声明,表示十分关注这次事件 ,重视香港记者反映的情况,形容说「这次只是一件孤 立事件,外交部今後会继续为香港传媒的采访活动,提 供必要的协助及方便。」 换句话说,苏旭所说,「将来跟你断绝一切合作」的话 ,算是间接认错,表示收回了。而说「十分关注这次事 件」,也表明当时苏旭绝非只是「维持秩序」,「维持 秩序」有啥好关注?镜头所见苏旭的要胁性用语,很难 说「不存在警告或妨碍新闻自由的问题」。 整个事件给我们的教训,除了表明习惯用左手的人,会 忍不住在甚麽时候已伸出左手来之外,更重要的,是让 我们看到:一、不能寄希望於中国领导层个别人的开明 ;二、中国个别领导人的「开明」与否,与他权力巩固 的程度成正比。 江泽民在美国,把会场的示威声音,说成是对他的一次 「民主教育」,颇得人心,这意味□他的权力已巩固, 不怕在中共内部被攻击为「向资本主义社会投降」,可 无後顾他在美国争取人心;唐家璇陪同朱熔基出访,却 把示威者的声音称之为「蚊子、苍蝇嗡嗡叫」,其後更 发生苏旭事件,实在很难解释这连串的伸出左手的习惯 做法跟朱熔基无关,很难说不是在朱熔基的示意下的反 应,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的两点结论是:一、朱熔基虽 在某些场合显得开明,但在西方式的言论自由挑战中共 政策时,我们不能期待他有「开明」的表现;二、朱的 权力未巩固,他出访时外交部随员会伸出左手,一方面 显示他们(包括唐家璇、苏旭)立场坚定,另方面也显 示朱还没有足够的权力地位去改用右手,除非有来自更 高权力的示意与授权。(苹果日报98年4月13日'P期一) ================================================ 4. 明报论坛:朱熔基千年道行一朝丧 http://www.mingpao.com/newspaper/980413/fab2.htm 各位还是不要盼望中共出现明君,沉实的推动党外中国 民主化和捍卫香港一国两制工作好了。 朱熔基在访欧之行的前段一连串风趣幽默的言谈,一般 政治分析家都认为朱熔基将会是一名开明的总理,中国 政府有望在朱熔基领导下变得开明。在全球政治分析家 都发□朱熔基是个开明总理的春秋大梦时,几个无国界 记者的记者和香港无线电视的记者把各位的春秋大梦撕 破。 对内对外两副面孔 如果朱总理真的不大满意外国记者的示威行动,为何不 当场向那数名「无国界记者」成员表示不满,而手下却 单单向一个按照平常访问程序做访问的香港记者作出不 合作的恐吓。难道朱熔基总理只可以笑脸面对外国人, 对□包括香港人以内的中国人就摆出一副凶巴巴的脸孔 。这种窝□凶的嘴脸,简直是歧视本国同胞,直教广大 中国人和海外侨胞对朱总理失望。 另一方面,朱总理是不是认为外国人见到了中国的商业 机会,就会不理会中国的人权和香港的现□麽?中国外 交部那几句恐吓说话,根本上是对香港记者采访中国新 闻的自由的严重威胁。中国外交部尚可如此,日後新华 社香港分社甚至特区政府照办煮碗的话,香港的新闻自 由也认真够糟糕。还好外国的传媒和香港部分新闻媒体 不是傻子,把这件事公诸於世,而香港记者协会和新闻 行政人员协会也对中国外交部作出抗议。否则,外国人 真的以为中国政府是开明政府,停止了对中国和香港人 权前途的关注。而香港记者也不会警觉到香港的新闻自 由受到了威胁。 如果大家有看中国古典小说名着《聊斋志异》的话,都 知道该小说中其中一篇短篇《画皮》的故事是什麽。在 故事中,那只吃人女鬼虽有一副好的画皮,但最後仍是 要原形毕露的。这回朱熔基想扮开明,岂知画皮始终是 画皮,这一次他露出了马脚,显现中国政府的狰狞本相 。这回他真的千年道行一朝丧,一切形象营造也灰飞湮 灭,我看各位还是不要盼望中共出现明君,还是沉实的 推动党外中国民主化和捍卫香港一国两制工作好了。 (*林文放/明报.论坛版一九九八年四月十叁日星期一) ================================================ 5. 大陆知名学者樊钢指人民币应小幅贬值 (中央社台北十二日电)大陆知名经济学家樊纲在深圳 表示,人民币应该小幅贬值,否则今後大陆出口的压力 会越来越大。 香港「大公报」报导,樊纲是应中国企业改革研究 会和「深圳特区报」读者俱乐部的邀请,在深圳作「宏 观经济热点」的讲演时,提出上述观点。   樊钢表示,东南亚金融危机对大陆外贸的影响有两 方面,一是东南亚国家减少从大陆进口,大陆第一季出 口统计证明了这一点;二是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对大陆 商品出口形成竞争,这一点暂时表现还不明显,因为这 些国家如要尝到货币贬值的好处,必须恢复生产,再把 产品卖出去,才能在世界市场上加强其竞争力。   樊钢强调,货币贬值带给东南亚国家的出口竞争力 ,虽然目前还看不出来,但长期来看,会极大影响大陆 出口的竞争力;他预期,从下半年开始直到明年,人民 币币值将对大陆政府构成极大压力,因此,他主张人民 币应小幅贬值。   樊钢认为,如果没有东南亚因素,人民币贬值只会 使港币币值更稳定,只有好处没坏处。   在谈到大陆经济问题时,樊钢认为,大陆已陷入「 通货紧缩」状态中,放松银根和降息效果都不大,货币 政策实际上已经失灵,而应在投资方面想办法;他赞成 目前通过基础建设来刺激经济的做法,但关键是如何筹 资。   樊纲指出,目前大陆基础设施的瓶颈是城市基础设 施,这部分投资很难收回,而增发政府债券或通过股市 来解决资金,都有问题,因此,他主张发行一种由中央 批准,地方政府财政担保的基础设施项目债券,同时实 行资产置换,以解决筹资问题。   樊钢认为,大陆今年的几项改革将会刺激内部需求 ,其中包括:一、国企改革;北京当局将拿出五百亿元 人民币作为国有企业的清债资金,还将拿出一千亿元调 整国有资产结构;二、下岗职工再就业;当局将拿出叁 百至五百亿元资金;叁、住房改革;它带来的买房热和 建房热,同时也会刺激需求。 ================================================ 6. 支联会放风筝吁请大陆释放民运人士 (中央社记者吴显申香港十二日电)香港市民支援爱国 民主运动联合会今天以放风筝的方式,呼吁中共当局释 放被囚禁的民运人士。 支联会主席司徒华和其它代表下午在一个公园举行 的这项放风筝活动中,先将两块写有「平反六四事件」 、「建设民主中国」的布条,绑在汽球上,然後放到空 中;然後,他们又将写有「自由」字样的风筝放到空中 。 支联会希望透过这项放风筝活动,促使中共当局能 释放还在监狱中囚禁的许多民运人士。 ================================================ 7. 民运份子徐邦泰获准入境香港,表现非常低调,去干啥? (中央社记者吴显申香港十二日电)东方日报今天报导 ,中国大陆海外民运人士徐邦泰本月七日由美国来到香 港,并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允许入境,观摩首届立法 会选举,但他在香港表现非常低调。 报导说,「中国之春」杂志社社长兼「中国民主运动联 合阵线」前主席徐邦泰,在民联阵-自民党监事长汪岷陪 同下於七日来港,他入境香港所持的入境签证是去年香 港主权转移前英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发出的多次往返签 证,有效期到今年年底。 此行,他将在港停留十叁天,主要目的在观摩香港 立法会选举、看看主权移转後的香港、检讨「中国之春 」未来的发展前景和探望朋友。 报导说,徐邦泰在电话访问中表示,他在入境香港 时,入境处官员曾很礼貌地告诉他,他持有的签证是主 权移交前由英国驻外使领馆所发出的,他必须更换一个 特区签证;结果,在机场经过几个小时滞留等候,他终 於被放行。 对於不久前另一位大陆民运领袖王炳章持假护照来 港被拒入境一事,徐邦泰承认这件事使得海外民运人士 及香港的民主派人士颇为尴尬,是他们所不愿见到的。 所以,他这次来港,希望低调处理,不愿与传媒见面。 他又表示,在香港逗留几天後,他觉得香港的新闻 界仍然很敢言,民主党的活动依旧热闹非常,香港的政 治空间仍然很大;但是,他也发现,受到亚洲金融风暴 的影响,香港的经济状况大不如前,酒店和百货公司也 不如主权移交前热闹。 报导表示,徐邦泰虽然是来港观摩立法会选举,但 他在五月二十四日选举前已离开香港,将不会与香港民 主党或香港市民支援爱国民主运动联合会代表正式会面 ,但是私下会和部分熟稔的民主党人士聚会。 徐邦泰早年曾就读上海复旦大学,但一年级後就转 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就读,随後加入王炳章创办 的「中国民主团结联盟」,并参与该组织的宣传刊物| 「中国之春」杂志;一九九叁年起,他曾出任两届民联 阵的主席。他和数十名在海外的民运组织领袖现在仍被 中国大陆当局列入拒绝入境的黑名单中。 去年年底,徐邦泰曾赴台湾观摩县、市长选举。 ================================================ 8. 美国《商业周刊》指香港法治受损 (中央社记者黄矿春纽约十一日专电)将於十叁日上市 的最新一期「商业周刊」在一篇专文中指出,香港临时 立法会於四月七日通过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的建议,豁 免中共「政府」驻港机构接受当地法律的管制,已损害 香港的法治。 文章中说,临时立法会通过董建华的建议仅是尽职 地执行其橡皮图章的角色,完全是一种仪式罢了。董建 华的姿态也仅是他最近一次向香港的新主人「叩头」而 已。早在叁月间他已有不控诉中共新华社违反隐私法, 及一名具影响力的亲中共商人诈欺的记录。 虽然中共一再誓言维持这个前英国殖民地人人平等 的法律体系,董建华的行动正加深人们对新香港有些团 体较其他团体「更平等」的恐惧。 文章接着说,董建华的支持者指批评者言过其实, 辩称他仅是将过去给与英国皇家豁免的殖民法令调整, 使之合时宜而已。但事实上是有很大不同的,中共「政 府」在香港的直接商业利益远较英国多得多。从「红筹 股」到「人民解放军」经营的公司,中共「政府」每一 个部门在香港都有它自己的商业触角。 虽然说国家机构在香港从事商业活动仍要受当地法 律的规范,但是相关的公司可以采取设立宣称为国家机 构附属单位的方式来回避此一但书。 文章指出,中共新华社已曾使用特权来规避香港的 法律约束。去年活跃香港政坛的民主人士刘慧卿曾要求 查阅新华社有关她的档案。新华社拖延了十个月之後才 令人难以置信的回答没有这类档案。这在时间上也远超 过最迟四十天要回覆的香港法令规定。但是董建华也仅 耸耸肩说那是「技术性的」违规。 「商业周刊」在这篇评论性文章中强调,如此侵害 香港法律的高傲态度正在同时地向当地及外国企业舞剑 。这显示,不仅香港当地企业,连外国公司可能也必须 与拥有特权的对手竞争。 董建华渴望讨好北京的举动,使得香港经济更难以 摆脱亚洲经济危机,获得复苏,因为他让投资人对香港 的法治产生疑虑,而不是再次向他们保证香港的法律体 系。民意调查显示,香港一般民众对法治的信心及对董 建华的支持都在下降。 ================================================ 9. 《九十年代》停刊的深层分析,编者管理亦有教训 http://www.cdntaipei.com/daily/1998/04/13/text/870413e3.htm  在今天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办杂志很辛苦,办月刊尤其艰难。  四月号的《九十年代》杂志刊出总编辑李怡<给读者们的一封信>,宣 布这本以「认识世界.研究社会.了解人生」为宗旨的月刊,出完五月号 之後,香港版与台湾版一同休刊。  《九十年代》的前身名叫「七十年代」,本来是一本亲共的香港刊物, 八○年代转型为自由独立的论坛,改名「九十年代」,并发行台湾版,受 到港台各地华人读者的重视,曾被誉为「海外知识分子第一大刊物」。  这样的杂志在出版了廿九个年头之後宣告停刊,香港各界震惊、台港读 者惋惜自不待言。李怡先生所持的休刊理由很是悲怆:「在铺天盖地若非 教读者赚钱、就是教读者花钱的文化泛滥之下,在煽色腥与扒粪争辉的文 化影响之下,在电子媒体、资讯科技无孔不入地向人们灌输的竞争下,一 份严肃探讨问题的刊物,它的生存空间不会扩大,只会缩小。」  如此的感言,与《文星》杂志在一九八八年停刊时,发行人萧孟能的表 示,可以说前後呼应,有异曲同工之处。  萧先生所持理由是:「在泛政治意识高涨的今天,社会上对长远性文化 思想问题寄予深切关怀的人,似乎愈来愈少;整个社会的走向,与我们一 向所怀抱的理想,好像距离愈来愈远。」  显然,《九十年代》作为一本政论杂志,它的瓶颈是「九七」之後,香 港社会关心政治的人越来越少;而《文星》作为中介西方思潮的文化性月 刊,它的障碍则是台湾社会在解严之後的政治热度过高。  不要小看这两本杂志相隔十年先後停刊,毋宁应视为反映社会发展轨迹 的两面镜子:不同的是台湾热中政治而忽略文化,香港是政治冷漠而丧失 锐气;相同的是「环顾社会,愿为理想而奉献的人已不多了。」  尽管如此,刊物的存亡却不能完全怪罪社会的发展,因为理想的追求, 不能与现实脱轨太远。为理想而奋斗,也要耐得住时代的煎熬。  时代潮流丕变,杂志事业的主持人势必要充分掌握社会脉动,在编辑方 针与经营策略两方面,都需抓住老读者、吸引新世代,一本刊物才能历久 而长青。  无论香港或台湾,大众的生活步调日形快速。读者选择读物,如属追寻 个性或沈淀思绪,他们会选择专书;如为吸收各类资讯,或欣赏轻薄短小 的作品,他们会先看日报,再读周刊;夹在其间的月刊,难免逐渐缩减回 旋的空间。  其次,像《九十年代》、《文星》之类以文字、主张或分析见长的杂志 ,往往不着重图片及彩色的运用。可是,今天视听传播如此发达,读者早 就习惯了图文并茂的读物,月刊岂能自外於这个现实!  君不见全球销路最广、编辑极为严谨的《读者文摘》,也不得不跟着潮 流向前走,从今年五月号起,换上女性彩色照片作为封面,行之多年的目 录栏则退居内页。  世间任何美好的事物,迟早都会完成它一定的历史任务。理想的追求实 现,在方法上也得要循时代的变迁而调整;办杂志亦不例外,《九十年代 》停刊固然引人遗憾,倒不如藉此多思考一下期刊的刊期和美术编辑的问 题。  不知道正在办杂志的朋友们意下如何? (卢治楚/中央日报.副刊 4/13) 《九十年代》:历史的终结   《九十年代》与香港其他同仁杂志的终结,却也反映了它们普 遍面对的局限。“严肃”,其实并不是消亡的原因。试看古今中外, 大众文化与具有严肃思考内容的文化都是同时存在的,只是被接受的 程度有所不同,曲高自然就和寡。但历史上任何时期,从来就没出现 过其中一种文化完全消失的情况。当前电子资讯的兴起,商业期刊的 盛行,也并不会使时事论析丧失用武之地。否则,在资讯发达的美国 ,又哪能容得下《时代》和《新闻周刊》?21世纪到来,它们岂不都 要“完成历史任务”?   回顾近三四十年,香港政论杂志的韧性是值得钦佩的,但一般上 都离不开几个巢臼。最关键的,就正如《明报》上金钟的一篇文章所 说:“(杂志有)太强的个人色彩。人在杂志在,人不在杂志就关门 。”《九十年代》走过的路,无疑是一条“李怡之路”,李怡满腔热 血,杂志就骂遍西方列强;李怡如梦初醒,杂志就鞭挞专制独裁;李 怡累了,杂志也歇下来了。说来这类杂志的“人治”色彩仍然很浓, 并没有建立一套体制,让后来的从业者继承。比如《时代》与《新闻 周刊》,就不会因某总编的离开而停办;《泰晤士报》主笔里斯莫退 休,报纸照出如仪,里斯莫还不断投稿,数十年如一日。   除了个人色彩之外,香港许多报人的忧患意识也特别浓,因而报 刊杂志充满着屈子投江式的“忧国”情怀。不错,中国知识分子的使 命感是可贵的;但经营一份现代化的杂志,恐怕还是以客观平衡的基 调为宜。比如英国的《经济学家》,尽管也有它本身的预设政治立场 ,但办杂志绝不是为了在福克兰战役中替英国打气而已。编辑即使觉 得英国政府颟顸、英国财相窝囊,也不必掷笔三叹,投笔从戎。道理 就是,政论杂志的服务对象和其他杂志一样:读者。   此外,东方的杂志与西方先进相比,看来还得在专业方面多加努 力。报刊杂志要有综合性的姿采,人手就不能短缺,先要分工,再要 精工。试看时代巨轮不断向前转,即使是《国家地理》杂志,也不可 能永远停留在同一个意识形态上;但无论时势如何转移,《国家地理 》的议题从来不会断绝,撰稿的、摄影的也依旧搬出他们的看家本领 ,让读者发出新一轮的喝采。香港新一代的时事杂志,显然也向着多 元化的道路进军,向先进专业水平看齐。   也许金钟说得对,从《百姓》、《当代》到《九十年代》的终结 ,所引伸的结论恐怕是:“以香港人为文化背景的政论杂志时代,可 能已划上句号。”不过,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新时代、新市场的来 临。固然眼下我们很难预言,“一国两制”之下,到底是香港更多地 向北京认同,还是中国更多地向港式民主与自由过渡;但有一点似乎 可以肯定,那就是“香港政论杂志的从业者会不绝于途,市场也不会 断绝。”腰缠万贯的大陆客到港探亲旅游,捎上一两份“反动杂志” 作为回乡最佳礼品的习俗,也会持续一段时日,直到中国与环球资讯 接轨,中文传讯事业突飞猛进那一天的到来。   这么说,当然也不是在讥讽先行者人走茶凉。事实上,《九十年 代》等杂志是曾经有过贡献的。它们的出现,曾为中文政论刊物树立 有所根据的说理与思辩之风。有“东方保罗纽曼”之称的李怡,自然 也有他个人的魅力,他的白发,他的仪态,也将成为中文政论界的回 忆,尽管事实将会证明,李怡和《九十年代》都不会成为绝响。 ( 庄永康/联合早报) ================================================ 10. 沟通民意考核部会行政院长萧万长E-mail:"微笑老萧"  一位复兴剧校的学生公演时摔伤,脊椎破裂全身瘫 痪,相关单位应允协助,但两年多来却口惠而实不至。 焦急、愤怒的学生家长最近上网写信给行政院长萧万长 的电子信箱,萧万长要求教育部立即深入了解,结果发 现符合国家赔偿条件,这几天已经依法给予赔偿与协助 。  另有一位远嫁台湾郎的大陆妹上网,哭诉她的公公嗜 酒如命、婆婆古板固执,小姑好吃懒做。由於台湾对大 陆配偶来台定居限制严格,更两度硬生生拆散她和小孩 ,拜托「在电视上看起来和蔼可亲」的萧万长帮忙。萧 回信说:  「我细读了你的电子邮件,听你娓娓道来目前的处境 ,我感到同情□□,还好你有一个疼爱你的先生。至於 定居问题我请境管局随信明确说明。为了维持公平,要 请你依照规定排队等待,但我要告诉你好消息,来台照 顾小孩规定已放宽,限额也会陆续检讨放宽。欢迎你随 时再上网。」  在今年前两个月,总计不到两百封来信的「微笑老萧 」电子信箱,最近出现天量暴增,叁月份一千七百叁十 四件,本月份前九天,更如纷飞雪花般涌入一千五百十 九件。行政院预估,未来每天都会有上百人透过电脑向 萧万长反应民情,成了萧万长了解民意,甚至作为考核 各部会表现的重要管道。  原来,从上个月起,曾经乏人问津的萧万长电子信箱 作了结构性的调整:改官式的回答为亲切问候、以同理 心帮来信民众解决问题,并开始透过各式各样广告宣传 此信箱:「你的小小建议,可能就是国家建设的大大关 键」。一开始,有些民众在信上调侃说:「我知道院长 看不到这封信,更不会回信」、「我只是写好玩的」, 但随着每个人几乎都是在一周内就接到回函,加上类似 上述的个案在网站间传开,这个信箱的口碑已慢慢建立 起来。  这个信箱并不像一般人想像得那麽严肃,最小的「笔 友」只有十岁,更有许多小朋友写信向「萧爷爷」报告 他在学校的学习状况。萧万长办公室说,前阵子诸事不 顺的萧万长看了这些温馨有趣的信,「嘴角就上扬了」 。当同学提出问题,萧万长更指示不能「儿戏」。像有 位音乐班的学生反应,下学期学校要开始实施周休二日 ,学校为了英、数等科目时数减少,竟然要减缩音乐和 体育等时间。教育部经了解属实後,已通令各校必须重 视均衡发展,周休二日後不得减少音乐等科目的时数。  经统计,占来信比率最多的是提出建言。光是近两个 月来,献策如何改善交通(主要是飞安)、治安和环保 叁个项目的,就超过四百封。有不少大学教授就其专业 学科提出针砭,也有计程车司机就每天「压马路」的实 际经验建言交通改善之道。萧万长要求各相关部会参考 是否可行,如果有困难要向来函者详加说明,并请日後 继续沟通,以广开民间建言之路。像最近有位家庭主妇 建议目前铁罐和玻璃瓶回收状况不好,可采取由商家「 以瓶换钱」方式回收,行政院要求环保署应对其优缺点 和可行性说明清楚,「大家在网路上理性沟通」。  占比率第二高的是求助,其中以不了解相关法令的最 多,但有些人披露了地方黑暗的一面。像一位署名「不 想活的人」说,他的住处(新庄辅大附近)有一违法工 厂,设置危险的高压气体容器,但政府只取缔一次後却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附近民众生死。另有人检举部 分地区土地徵收和工程有问题,甚至有第四台抗议财团 「乱整」,也有部分民众抗议当地有线电视垄断,看不 到体育和布袋戏等节目。另外,有部分民众具体检举那 些单位服务态度不佳,行政院致函立即调查是否属实。  当然,也有少数调侃或谩骂的信件,行政院也回了信 ,并建议日後能理性沟通,另外有一些比较繁琐的信件 ,例如有国中生说他的国外朋友最近要来台湾,他想请 他一起去看职棒,可是不了解到那里收集资料,电子信 箱工作人员也帮他询问体委会,帮忙找到相关网址。行 政院长办公室说,萧万长对於这类信件并不排 斥,因为他要听民众真正的声音,而任何对行政院再琐 碎的事情,可能正是民众心中最重要、最关心的事。  在美国,柯林顿总统的电子信箱有一百位工作人员, 是其了解民情的重要管道,最近,我高层首长也陆续设 立,颇具异军突起之势的「微笑老萧」尤其备受瞩目, 但毕竟是草创不久,目前又只有叁位工作人员,要更为 贴近民意,不只萧万长要找出更多时间多看一些信,尽 速补充应有工作人力,更须落实各部会用「同理心」帮 忙处理民众所提出的问题,不然,可能再次像舞狮一样 ,「狮头动了,狮身却未跟着动」,不只阁揆一个人疲 於奔命,成效也将大打折扣。 http://w3.ttnn.com/cna/980412/p06_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