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参考总第269期 1998.12.07 全面报道中国政治反对派的新闻和评论 Xiaocankao Daily News - A Subsidiary of Chinese VIP Referen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中共17日开庭秘审民主党魁王有才 杭州检察院罗列电子邮件等五大罪状 附一:许良英林牧等呼吁释放王有才的信 附二:美国科学促进会、加拿大互联网人权(HRI.CA)声援林海王有才 2. 民主党评论员文章:绝妙的讽刺 3. 人权宣言签署五十周年纪念大会在巴黎揭幕 4. 达赖喇嘛获邀出席世界人权宣言周年纪念餐会 达赖抨击迫害人权行径唯未点名批判中共 5. 达赖及魏京生出席巴黎人权纪念大会过程曲折 6. 温文的勇者----回忆王策 7. 新闻周刊以封面报导介绍大陆二十年改革 8. 日本为什么拒绝向中国人民谢罪 9. 台湾的民主选举对中共是很好的教育 10. 小子,别混头了!--就反动户口制度再敲打"中共党员" 11. 上海滩震撼---八六学潮回顾 12. "训马人"为林海说话 解除中共防火墙 ~^~^~^~^~^~^~^~^~^~^~^~^~^~^~^~^~^~^~^~^~^^~^~^~^~^~^~^~^~^~^^~^ 中共17日开庭秘审民主党魁王有才 杭州检察院罗列电子邮件等五大罪状 (香港七日电) 总部设在香港的中国人权民运信息中心今天指出,遭中共 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名逮捕的浙江异议人士王有才,被杭州检察院 指他触犯五大罪状,其中包括他与境外「敌对人士」通过互联网进行勾结 ,“用电子邮件将十八份建党文件传播至海外”。 中共将于十二月十七日上午正式审判王有才。审判将不对外公开。 杭州检察院罗列王有才的另一罪名是“与海外反对组织「头目」王策 见面”。这是上月二日王策在杭州失踪以来,中共首次正式承认逮捕了这 位海外最大民运组织的领导人。(关于王策的事迹,见下面林樵青先生文章 ,和本刊昨日发表的周晓先生的文章。) 而他的妻子胡江霞要求担任王的辩护人,遭到法院无理拒绝。这是对 本星期的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50周年活动的最佳讽刺。 王有才的妻子胡江霞透过民运信息中心,要求中共当局公开审判王有 才,并允许公民自由旁听。她并呼吁国际人权组织及媒体派人旁听和采访 。 王有才是於上月三十日被中共方面逮捕的,不到一星期就被检察院起 诉。 今年六月二十五日,在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大陆当天,王有才等宣布 组建「中国民主党」,稍後一度被捕。 上月三十日,王有才与其他民运人士包括徐文立和秦永敏等人一齐被 中共当局逮捕。 杭州检察院的起诉书中,列明王有才的五大罪状是∶ --王有才起草的「中国民主党」宣言中有一句话∶「只有建立反对党 ,才能消除暴政」,这句话已构成「煽动颠覆国家政权」。 --王有才为「中国民主党」的最主要创建者,起诉书中罗列了王有才 的组党经过。 --王有才於七月十日晚企图以茶聚形式,召集「中国民主党」成员开 会。 --王有才用电子邮件将十八份建党文件传播至海外。 --王有才在「监视居住」期间与海外反对组织「头目」王策见面,且 王有才接受境外四千元人民币及美金三百元,用於购买电脑的捐款。 起诉书认为,王有才於一九八九年後,被判刑三年为累犯,而又与境 外敌对人士勾结,大陆「刑法」一百零六条规定与境外勾结的从重处罚, 所以会依此条文规定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重罚。 中国人权民运信息中心指出,由於大陆「刑法」一百零五条规定,「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首要份子或情节特别严重者,最高可判终身监禁,所 以王有才可能被处以至少十年以上刑期。 至於胡江霞要求担任王有才辩护人,但被法院拒绝,法院所持理由是 辩护人不可与当事人有利益关系。但胡江霞表示,大陆异议人士王丹的毋 亲可作王丹的辩护人,为何她不可以为王有才辩护? 胡江霞并透过民运信息中心发出致参加巴黎纪念人权宣言签署五十周 年全体人士公开信,表示大陆在签署人权公约不到两个月,就以颠覆罪审 判依人权公约组建政党的王有才,显示大陆人权状况在倒退及藐视世界人 权宣言及公约。她希望与会人士能为王有才尽一点心力,以利於王有才无 罪释放。 王有才是於上月三十日被中共方面逮捕,不到一星期就被检察院起诉 。 今年三十岁的王有才,原为北京大学研究生,一九八九年大陆发生民 运活动期间曾担任「高自联」秘书长,与王丹等人同列二十一名被通缉的 学生领袖。其後,王有才被逮捕,入狱三年。 附一:许良英林牧等呼吁释放王有才的信 江泽民主席:朱榕基总理: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 今年11·30日,浙江省杭州市公安机关以“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的罪 名逮捕了杭州市公民王有才,并于12·3日移交检查机关起诉。 我们不赞成组党活动。但是我们认为,王有才的活动并未违反《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未危害国家安全,几月以前,中国政府刚刚签署了 《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现在又侵犯公民权利,我们都很不理 解。希望中央政府和最高司法机关责成浙江有关部门,尊重宪法,尊重人 权,立刻释放王有才。 许良英、林牧、蒋培坤、丁子霖 1998年12月4日 林牧附记:我们希望: 京生、刘青、胡平、育贤、王丹、军涛、刘刚、薛伟、中国人权、励之、 宾雁、浩成、绍智、戈扬等迅速给以声援,以解救日内即将判刑的王有才 ,有些人突出呼吁徐文立,企图树立一个正面的形象,但是当局蓄意打击 的是最先组建民主党而且是真正的民运人士王有才。 他已被起诉 。 附二:美国科学促进会、加拿大互联网人权(HRI.CA)声援林海王有才 http://www.hri.ca/urgent/china-0821.shtml http://hri.ca/urgent/index.shtml ~^~^~^~^~^~^~^~^~^~^~^~^~^~^~^~^~^~^~^~^~^^~^~^~^~^~^~^~^~^~^^~^ 民主党评论员文章:绝妙的讽刺 据悉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于七日通知王有才的妻子胡江霞,王有才一 案已于五日移交法院,而法院将于十七日开庭审理。又有消息说,近 千名国际人权界最著名人士在巴黎庆祝人权宣言签署五十周年。这两 则消息具有绝妙的讽刺意味。 中共在十月签署了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时隔两个月 却要审判完全按公约精神在中国从事组党活动的王有才。罪名是"煽动颠覆 国家政权"。这正是绝妙的讽刺。 中共签署公约之时,不少人赞扬中共的积极态度,殊不知中共只是在欺骗 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他们压跟儿就没有想过要执行公约的条款。当时我 们这么讲,人们似乎还很不以为然。但事实胜于雄辩。到目前为止,中共 的一切改革只是在国内、国际压力下,在不妨碍执政党利益前提下所作的 让步。现在反对派要正式宣布成立反对党了,他们不是从中看到中国出现 了和平演化的机会,而是觉得一党专政的利益受到了挑战。六四屠夫之一 李鹏发出了不容许多党存在的言论,接着又拘捕了部分组党人士,要审判 王有才,放出了试探性气球,杀鸡给猴看,妄图把组党的努力一举压下去 。 此际,人权人士正在巴黎庆祝人权宣言签署五十周年。如果联合国任由签 署国际公约的中国政府公然践踏公约的准则,不能让违约者付出代价,那 么庆祝人权宣言五十周年的意义就黯然失色了,国际公约的签署与否又有 什么价值呢?这种景象本身不也是一种绝妙的讽刺么? 因此, 一、我们对中共即将对王有才的审判表示最强烈的抗议。呼吁中共中止这 种愚蠢的行为。中共此举将葬送中国和平实现制度转型的绝好机会,把和 平理性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士都推到激烈抗争的道路上去。 二、我们强烈要求正在庆祝人权宣言五十周年的人士和联合国,对中共这 种背信弃义、践踏人类共同价值的行为进行谴责并采取适当的制裁措施。 同时我们坚信:中国民主党不会因为部分成员被迫害而放弃自己的努力。 但我们也十分忧虑:如果这种迫害过于严重,而得不到国内各阶层和国际 社会及时的声援和支持,这种努力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成果。尽管我们乐观 地深信:中国的民主化趋势是任何人阻挡不了的,但这一进程较长时间的 延误或造成动荡却不是不可能的。 ~^~^~^~^~^~^~^~^~^~^~^~^~^~^~^~^~^~^~^~^~^^~^~^~^~^~^~^~^~^~^^~^ 人权宣言签署五十周年纪念大会在巴黎揭幕 (中央社巴黎七日法新电) 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数位诺贝尔和平奖得 主在内逾一千位国际知名人士本周在巴黎齐聚一堂,出席联合国人权宣言 签署五十周年纪念大会。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亲善大使曼纽因指挥的音乐会乐声中,联合国人 权宣言纪念大会於七日在该组织总部所在地巴黎揭开序幕,随後法国总统 席哈克致开幕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长梅尔和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罗宾逊夫人 也将发表演说。 其後,与会各国代表八日将在名为「二十一世纪之始的人权」的会议 中,就多项人权议题进行辩论。 教科文组织在一项声明中说∶「他们将检视促使联合国人权宣言在下 一世纪落实在全球每一个人身上的前景,以遵循宣言的全球使命。」 席哈克八日将在爱丽榭宫以午宴款待与会数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包 括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东帝汶独立运动领袖霍塔和瓜地马拉知名人权 斗士曼朱。 稍早,由於报导指法国政府为避免与中共政府摩擦而未邀请达赖喇嘛 出席这项午宴曾引发外界争议。 但法国政府四日表示已邀请达赖喇嘛出席,而达赖尚未作出回覆,迅 速平息了节节升高的抗议声浪。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八日将在法国国民议会发表演说。他也计划对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演说。 美国国务卿欧布莱特将於十七日在夏乐宫举行的闭幕仪式中致词。五 十年前全球人权宣言即在此签署。 欧布莱特的演讲将缅怀当年协助起草人权宣言的艾莲诺.罗斯福夫人。 一般预料,数位人权斗士也将在闭幕式中致词。 法国将於十七日分别发行两套纪念邮票,一套为纪念罗斯福夫人和法 国人权斗士凯辛,另一套邮票纪念联合国人权宣言签署五十周年。 同时,来自一百个国家约三百位人权代表将於七、八两日出席在夏乐 宫举行的会议,共同研商全球人权现状。 ~^~^~^~^~^~^~^~^~^~^~^~^~^~^~^~^~^~^~^~^~^^~^~^~^~^~^~^~^~^~^^~^ 达赖喇嘛获邀出席世界人权宣言周年纪念餐会 (综合巴黎、新德里五日外电报导)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的办公室今天说, 达赖喇嘛已接受法国总统席哈克的邀请,将出席十二月八日在巴黎夏珞特 宫举行的世界人权宣言五十周年纪念午餐会。 达赖喇嘛的代表在一项声明中说,达赖喇嘛将乐於与其他几位诺贝尔 和平奖得主一起参加这项午餐会。 消息灵通人士稍早曾说,达赖喇嘛并未获邀出席这项午餐会,以免与 中共发生摩擦。 达赖喇嘛的代表说,达赖喇嘛无意推动西藏独立,而是致力与中国政 府的代表坦诚协商西藏人民真正自治的问题。 声明中说,北京已拒绝这种协商。 稍早法国外交部否认一项报导所指的法国总统府曾要求不邀请中国人 权活跃人士出席周四在夏珞特宫为外国显要举行的仪式。夏珞特宫是五十 年前世界人权宣言签署的地点。 法国外交部发言人嘉佐塞克赫女士说∶「达赖喇嘛及几位中国异议人 士已正式获邀出席这项五十周年纪念会的开幕及闭幕仪式。」 许多显贵,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及美国国务卿欧布莱特,都将出席 周四在夏珞特宫举行的闭幕仪式。 另一方面,印度新闻信托社报导说,达赖喇嘛今天自印度东部的贝汉 布尔镇向部分流亡藏人说,经过中国多年的占领後,西藏「很快」就可达 到「有意义的自治」。 达赖喇嘛说∶「我们的长期奋斗很快就会结束。」他说∶「我满怀希 望,会有一些正面的事情出现,我们将回到我们的自己家园,只是要订下 这项达成目标的时间是有困难。」 达赖喇嘛说,他并不要求独立,而是要求西藏人的「有意义自治」。 达赖抨击迫害人权行径唯未点名批判中共 (新德里七日法新电) 流亡印度的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今天对全球各地 发生的迫害人权情事表达关切,唯并未直接提及中共占领西藏一事。达赖 表示,各界广泛关切不管是西藏或全球其他任何地区的违反人权行径,均 使他深受鼓舞。 达赖在发表庆祝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签署满五十周纪念的声明中表示 ∶「全球各地的人们已逐渐体认到人权价值的极端重要性。」达赖也驳斥 「若干国家」主张「由於文化、社会和经济发展程度迥异,西方国家倡议 的人权标准并不适用於亚洲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谬论。达赖说∶「我 无法苟同这种观点,我深信绝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亦不支持这种论调,我 认为所有的政府和人民皆应遵循普世的人权原则。」 达赖的声明并未提及中共。西藏活跃人士指控中共在西藏迫害人权, 冷血屠杀藏人。 在此之前,达赖昨天甫於印度东部的贝汉布尔镇告诉流亡印度的藏人 说,遭中共占领多年後,西藏「即将」达致「有意义的自治」。他说∶「 我们长期的奋斗目标即将达成。我对即将出现若干正面境况充满信心,我 们将可重返我们的家园,但要为达成目标设定期限是相当困难的。」 达赖於一九五一年领导藏人抵抗中共统治失败後,约有十万名藏人追 随他流亡印度。达赖所领导的西藏流亡政府设於印度北部的山城达兰萨拉 。 ~^~^~^~^~^~^~^~^~^~^~^~^~^~^~^~^~^~^~^~^~^^~^~^~^~^~^~^~^~^~^^~^ 达赖及魏京生出席巴黎人权纪念大会过程曲折 民主中国阵线法国分部主席蔡崇国今天指出,经过一番折冲,西藏精神领 袖及中国大陆「民主运动之父」魏京生肯定均将出席联合国人权宣言五十 周年纪念大会,美国国务卿欧布莱特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均是大会的座上 宾。 订在十二月八至十一日举行的纪念联合国人权宣言五十周年庆祝大会 ,盛况空前,将有九十多个国家人权斗士应邀出席,其中有十多位诺贝尔 和平奖得主,获邀参加庆祝大会,并应席哈克总统的邀请在爱丽榭宫共进 「人权」晚餐。 达赖喇嘛及魏京生都尚未抵达巴黎,却已成国际媒体瞩目的焦点,法 国最大的世界报及解放报以罕见的大篇幅及照片,评论这两位中国近世纪 来的人权斗士,及中国大陆人权问题。 蔡崇国说,达赖喇嘛及魏京生成为人权问题焦点人物,主要因为中共 竟在这关键时刻无故大规模展开对争取人权之士迫害,逮捕徐文立、王有 才、秦永敏三位异议人士,激起了普遍的义愤。 蔡崇国指出,魏京生出席人权宣言纪念大会正是时候,受到法国舆论 及人权活动组织热烈迎接,以对中共表示最严正的抗议。法国报纸报导魏 京生的出席,同时登载中共逮捕人权斗士的消息,也特别提到台湾正在举 行的立法委员及市长、市议会的民主选举。 法国总统席哈克的举动使中国人权问题成为法国政界争论与舆论界议 论的中心,主要因为在预定接待诺贝尔奖得主晚餐中,独漏达赖喇嘛,後 来受到抨击才临时加入邀请名单中。 法国总统府也多次表示,希望不邀请中国异议人士,以免他们在大会 上与席哈克同时出现,导致与北京当局发生外交冲突。此一举动引起普遍 的震惊,报刊与电视台议论纷纷,认为因为中共施压,阻扰达赖与魏京生 出席,并称如果没有中国人权斗士出席,将是对法国主权及人权纪念活动 极大的嘲弄。 据权威人士透露,诺贝尔奖得主曾集体发出讯息,声称如果没有达赖 喇嘛出席,他们将拒绝接受席哈克的邀请,前往爱丽榭宫赴宴。法国总理 府与外交部马上发表声明,澄清立场,与总统府的态度「划清界线」,并 要求总统府发表书面形式公布十日人权宣言纪念大会有关外交礼仪。国民 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蓝恩则宣布将於大会期间接见魏京生。 此间华侨学术界人士指出,中华民国是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日人权宣 言起草国及原始签署国,且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推行民主政治,成就受到 举世推崇,维护人权更不遗余力,此次竟为主办纪念大会当局故意忽略, 感到非常遗憾。 ~^~^~^~^~^~^~^~^~^~^~^~^~^~^~^~^~^~^~^~^~^^~^~^~^~^~^~^~^~^~^^~^ 温文的勇者----回忆王策 民联阵-自民党主席王策博士自11月2日被中共当局在杭州地区拘捕已超过 一个月了,至今为止音讯全无。作为民联阵-自民党的成员,我们一方面 忧心忡忡,另一方面又为我们的主席有此毅然决然回国的勇气而感到骄傲 。 王策在民运界是个重量级的人物。自1985年他投身海外民运,在 民运刊物上发表他的文章开始,我就与他熟悉。十几年来,我深深为王策 博士的文章和理念所折服。他能成为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不仅是他的文章 ,不仅是他的理念,而是他的为人处世。他从不搞阴谋诡计,也从不与人 争权夺利,为人永远是那么平和理性。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也永远不会 退缩。今天,更让我们佩服的,是他竟然有为自己理念而献身的勇气。不 管你同不同意他的理念,他的勇敢行为是大多数人不容易做到的。 王策生于浙江温州,父母均是知识分子。他于1982年在广州中山 大学取得哲学硕士学位,1985年负笈美国,1987年取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 校(UCLA)的文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得夏威夷大学政治学博士。在诸多 的民运人士中,他的学历可以说是比较完整的。他曾发表多篇掷地有声的 文章,如“为实现中国文化由一元向多元转化而努力”,“合力造势达民 主”,“推翻我们心中的柏林墙”,“出儒入侠,重建中国魂”等等,当 然还有他最出名的“中国重生之路”这本书。此外,海外各种民运活动他 也多有参与。 92年后,他本有机会在美国拿到六. 四绿卡,但他并没有拿,而是去了西 班牙与他的家人团聚。他曾说:“中国是我的祖国,外国绿卡有也好,无 也好,我最终还是要回到我的祖国。”同样的,以他的学历,要找一份诸 如教书的工作也是比较容易的,但他并不如此做,而是选择了投身基督教 与中国民主运动。1992年,他创建了中国基督民主同盟,并成为主席。1993 年8月,他被选为中国自由民主党主席。1997年11月,他当选海外最大民运 组织民联阵-自民党主席。 民联阵-自民党成立后,曾经为了一本隶属于组织的《中国之春 》杂志而起纷争。有些人不肯把杂志移交组织,最后闹分裂。那时,我们 几个人凑了一点钱准备打官司。王策想了许久,最后跟我们商量说:“我 看这个官司就不要打了,以免让早已遭人诟病的海外民运再雪上加霜。不 如我们用这笔钱派人进大陆,最后我自己也进去,去推广我的理念。海外 民运一天到晚内斗的现象不要再让它发生了。回国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否则,海外民运是没有根的,而我早就想回去了。”我们说:“你是主席 ,既然你决定了,那我们就尊重你的决定。只是你是主席,就这样连个外 国护照都没有就回去,未免太危险了吧?”他说:“有些事情是一定要我 亲自回去才有意义的。没有外国护照正凸显了我是中国人有权利回国的事 实。我已经有了被判刑坐牢的准备,如果我被捕,你们不要为我担心,只 要照顾好我的妻儿就行了。”于是他就毅然决然地回国了。他的见解和勇 气,是我们大家都意想不到的。 98年11月2日,王策自温州去北京上书,在杭州被捕。其实就算他 在杭州不被捕,他到了北京上书政协也一样会被捕。他的被捕是注定了的 。我记得他曾跟我说:“我被捕后,营救我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推 广我的理念。” 王策的理念可由他自己的文章阐释,其中很重要的一篇就是他于 今年五月在澳门会议上所发表的“中共执政三十年不变改良案”。这也就 是他回国所要上的书。这是一篇在民运界引起巨大纷争的文章,至今还在 争议当中。孰是孰非,将会由历史来判断。记得以前我常和他讨论的一个 问题,那就是: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到底成功了没有?除了在推翻满清这一 点成功了外,其他所追求的目标到今天为止,达到了没有?中国人民这一 百年来所受的痛苦,较清末时期或其他追求民主自由 国家的 人民,是更 多了还是更少了?这些痛苦是否可以避免? 历史不能回头,历史也无法假设,但是历史可以借鉴。革命是不 是当今中国最好的,也是最后的选择? 王策以他自身回国的行为为这些问题提供了答案。不管你同不同 意他的看法,他为理想而身体力行的勇气是令人感动的。 有些人有理想而没有勇气,有些人有勇气而没有理想。王策博士 二者兼具,如今却身在中共囹圄之中,思之令人泪下。同时也为在21世纪 就要来临时,中国还要出现类似谭嗣同式的人物而感到悲哀。 (作者 林樵清 民联阵-自民党总干事) ~^~^~^~^~^~^~^~^~^~^~^~^~^~^~^~^~^~^~^~^~^^~^~^~^~^~^~^~^~^~^^~^ 新闻周刊以封面报导介绍大陆二十年改革 http://www.newsweek.com/nw-srv/printed/int/asia/ovin0124_1.htm (记者黄矿春纽约六日专电) 最新一期 (十二月十四日) 「新闻周刊」亚 洲版以封面报导的方式介绍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变化,并指出,虽 然没有西方的民主,中国大陆已经被完全改造了。 美国版刊登在第40页 ,对本刊《大参考》和林海、徐文立都有报道,难得的好文章,值得推荐 。 报导说,中共已故最高领导人邓小平在二十年前开始推动农业、工业、科 技、与军事等四个现代化所进行的改革,其丰硕的成果超乎大多数人民的 预期。但随着经济繁荣与生活改善而来的一些不良副作用也日益显现,包 括贪污。 邓小平的继承者江泽民与朱熔基现在继续试图缩小政府规模,禁止公务人 员与军人经营企业,驾驭透过内线交易将大笔国家预算中饱私囊的省级领 导人,并大力打击贪污。 文章指出,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二十年前後的变化包括政治、经济、社会、 司法、科技等各个层面。虽然没有民主,政治上的控制已不像从前那样严 厉。大多数中国大陆人民似乎也已准备在没有政治自由的情况下,过着 相对安定与繁荣的生活。 报导推崇邓小平的改革已经交出了好成绩。一项对城市居民的意见调查显 示,邓小平被认为是中国大陆的第一号英雄人物。毛泽东则远远落在第五 位。 除了普遍贪污的严重问题,中共现在要面对的还有科技革命的结果,包括 反对党及异议人士利用电脑网路传递政见及信息等。此外,经济改革所带 来的失业及城市移民,很可能使整个中国大陆陷入混乱。 To The Good Life After nearly 20 years, a veteran correspondent returns to find that most Chinese don't miss the days before Deng's reforms. By Melinda Liu Newsweek International, December 14, 1998 Two decades ago, Chinese political dissidents wrote their slogans by hand on "big character" posters and stuck them up on Beijing's "Democracy Wall." Covering China in the late 1970s, I used to make furtive late-night trips to the Wall to copy down the sentiments of activists like Xu Wenli. Now, back for another tour of duty in Beijing, I find that today's dissidents spread their message by fax, phone, beeper and e-mail. When Xu, now 55, was arrested last week for trying to organize an opposition political party, the news swirled through cyberspace, instantly reaching many Internet users across China and in the Chinese-speaking diaspora around the world. As China prepares to celebrate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Deng Xiaoping's "four modernizations" campaign, the reforms begun by the late Paramount Leader have flourished beyond most people's expectations. Proclaiming that "to get rich is glorious," Deng set out to modernize agriculture,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armed forces. But he drew the line at democracy. When student activists tested those limits in 1989, the Tiananmen tragedy ensued. But even without Western-style democracy, China has been reinvented. In 1980 wedding chic was his-and-her army greatcoats; today it's white lace and wedding consultants and mobile phones. Educated, urban Chinese are now firmly plugged into the global village. In a roomful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know all about Monica Lewinsky, I discover that I am the only person present who has not seen the movie "Titanic." Western culture has long since seeped into the big cities. At a nightclub in Beijing, I listen to a Hungarian jazz band and chat up the proprietor, a former Chinese Army officer who happens to be the first prominent mainlander to have undergone a sex-change operation. Despite frequent reports of labor unrest and massive layoffs by inefficient state-owned enterprises, most Chinese seem to think that Deng's reforms have delivered the goods. A survey by Horizon, the country's top polling and market-research firm, asked city dwellers to name a Chinese hero; Deng was number one. Mao Zedong came in a distant fifth. Asked whether they were happier now than in the previous year, more than 96 percent said yes. In tandem with preparations for 20th-anniversary celebrations, a cult of reform is in full swing. When Beijing's National Museum of Chinese History announced an exhibit on modernization, thousands of citizens sent in "reform artifacts," mostly ration coupons and other symbols of their prior deprivation. Deng's successors are still stoking the fires of reform--and still struggling to discipline the forces he sometimes unwittingly released. New technology has transformed political debate. One source of news about Xu Wenli's party was a U.S.-based online magazine called Da Cankao, or "VIP Reference," which claims to reach 250,000 e-mail addresses in China. Mags like Da Cankao, which advocates more democracy, may worry China's ideologues as much as people like Xu. In Shanghai last week, a computer engineer named Lin Hai faced a secret trial on charges of endangering national security by providing 30,000 e-mail addresses to Da Cankao, which the authorities described as a "hostile organization." China's rulers aren't about to tolerate the creation of an opposition party, but political change is occurring around the margins. Even as Xu and other dissidents were being arrested, a drive was underway to promote reform in China's chaotic courts. Recently local news media have publicized the novel idea that criminal suspects have rights, including the right to a lawyer. I remember when the Chinese media never referred to "suspects"; detainees were always "criminals." These days,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proper procedure. The police who grabbed Xu punctiliously showed off an official detention order and a search warrant. "That's how I knew they were serious," said Xu's wife, He Xintong. Private law firms, barred until the early 1990s, now do a booming business. China's latest "trial of the century" involved a Hong Kong crime lord named Cheung Tze-keung, a.k.a. Big Spender, who confessed to kidnapping two of Hong Kong's richest tycoons. Cheung was executed last week, but no one can say he wasn't allowed to put on a defense; he and his gang were represented by 54 lawyers. Tong Jianhua, one of the defense attorneys, discussed the case on a twice-weekly TV show he describes as "patterned after that law program on CNN." Still, the People's Daily is not yet The New York Times, and China's new freedoms don't always come without a stark downside. In souther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adily took to modernization, quickly turning moribund fishing villages into urban sprawl. The province became a free-market mecca for every sort of hustler, from unscrupulous bankers to smuggling syndicates to dazzling prostitutes. Now Deng's successors are trying to clean up the mess. In a recent visit to the provincial capital of Guangzhou, Prime Minister Zhu Rongji reportedly told local officials that "40 heads must roll." They're rolling already. Last summer, the local Communist Party punished more than 900 of its members for corruption, including police and customs officials. Some were sentenced to death. Over the past year, Zhu and President Jiang Zemin have also reshuffled the provincial leadership, inserting their own proteges at the top. Zhu's trademark is slash-and-burn reform. He is crusading to shut down unprofitable or corrupt state enterprises, despite the resulting unemployment. Even the mighty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has been ordered to divest itself, by the end of the year, of many businesses that made generals and their children rich. With all the hardships for some people, why hasn't China exploded like, say, Indonesia? Apparently because most Chinese have come to believe the government mantra that "reforms are good." One businessman recalls watching Prime Minister Zhu talk to laid-off workers in China's northeastern "rust belt." "If you were prime minister," Zhu asked them, "what would you do? State-run factories are drowning in red ink." In the end, the businessman says, the laborers praised Zhu and conceded that he was right to lay them off. Not everyone admires Deng's reforms. In some circles, apocalypse is all the rage. Critics of the government warn that armies of unemployed factory workers and footloose migrants could yet plunge the country into chaos. Under a portrait of Mao, retired blacksmith Chen Kechang complains that Deng's reforms led to inflation. In Mao's day, he says, the price of flour hardly deviated by a tenth of a cent. "The capitalist road was an easy short cut," he says. "But no matter how much money you make now, your mind is never easy." Still, most Chinese seem genuinely grateful to Deng for ending the Maoist excesse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the 1970s. That long nightmare continues to haunt Chinese society. Even Bill Clinton's sex scandal reminds some Chinese of their own bad old days. Says one young member of the Chinese elite: "Politics over law, a mother forced to turn on her own daughter--we've seen all that here before." Democracy may still be a long way off, but the heavy hand is getting gentler. After the 1979 demise of the Democracy Wall, I was moved by the plight of Xu Wenli's family, who had to travel from prison to prison for news of his well-being. Now, I learn that one of his recent detentions was more like a vacation in a Chinese resort, where the state kept him silent during Clinton's visit. Xu briefly considered bungee-jumping lessons. That's not democracy, but in time, small steps may equal a great leap. /With Lijia MacLeod in Beijing ~^~^~^~^~^~^~^~^~^~^~^~^~^~^~^~^~^~^~^~^~^^~^~^~^~^~^~^~^~^~^^~^ 日本为什么拒绝向中国人民谢罪 送交者: 倒爷卖国于 December 04, 1998 05:18:50: 江泽民总书记访日期间,日本“出乎意料”地公然拒绝中国政府的合理要 求,拒绝对过去的侵华战争向中国人民正式书面道歉(谢罪)。中国政府及 民众先是大惑不解,继而愤慨万分。毕竟日本在韩国总统金大中不久前访 日时曾经再次向韩国正式书面谢罪。难道中国在日本侵华战争中遭受的损 失小吗?!还是中国不如韩国强大、致使小日本在中国面前如此嚣张?! 最让中国人无法接受的是:小日本显然觉得中国还不如韩国值得日本人最 起码的尊重。他们给予首次访日的中国元首的完全是不加以丝毫掩饰的轻 蔑! 是可忍,孰不可忍! 表达愤怒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必须找到使小日本胆敢蔑视我国的原因。 我希望对日本人目前的心态做一剖析,以帮助国人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 中国在战争中遭受的损失当然是最大的,同韩国相比当然也绝不能算是弱 小。那么,小日本为什么胆敢如此蔑视中国呢?答案是:第一,在日本人 眼里,中国人没有骨气;第二,中国政府在日本人眼里是个昏庸无能的政 府;第三,日本人觉得中国人作为个人自私、不团结,作为整体则只会窝 里斗,所以中国好欺负。 首先,日本尊重韩国是因为日本人觉得韩国人有骨气。朝鲜半岛虽然一分 为二,韩国政府也参加四方会谈,甚至在必要时偶尔也会公开借助美国的 实力。但韩国从来没有乞求过任何国家帮助朝鲜民族的统一事业。因为韩 国人清醒地意识到,除了南北两方的朝鲜人以外,世界上不会有任何人会 真心希望朝鲜半岛能够统一、强大,更不会真心帮助朝鲜半岛的统一进程 。朝鲜半岛的统一是南北双方自己的事,韩国绝不会低三下四地去乞求外 人根本就不会给予的承诺或帮助,更不会因为作出这样愚蠢的乞求招致世 人的蔑视与嘲笑。 反观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所作所为,同韩国政府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中国政府不但向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外国政府呼吁支持中国政府对台湾的合 法所有权,而且还请求外国政府能够支持台湾同大陆的统一,反对台湾独 立。这好比是一个无能的男人在老婆跑了以后到所有的男人那里声明对自 己女人的权利,甚至自己戴了绿帽子以后竟然找到老婆的奸夫们去哭诉并 哀求他们帮助自己和老婆重归于好。这样没有骨气的男人遭到别人的蔑视 与嘲弄是很自然的。同样,一个政府如果也没有了骨气,同样会遭到别国 政府的蔑视与嘲弄。 韩国政府到2000年也不准备邀请日本天皇去韩国。再看看中国什么时候就 迫不及待地把屠杀过千百万中国人民的刽子手盛情邀请到中国来的。 这就是中国没有象韩国那样得到日本人尊重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日本人在处理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时极为精明。这 种精明被韩国人模仿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尽管韩国的运气有时没有日本人 好。而中国政府的对外经济政策在日本人眼里愚蠢得几乎令人难以置信。 日本人极度蔑视那些不会保护本民族利益、甚至出卖本国利益、自掘坟墓 的政府。他们会一面因为对手的愚蠢占着对手的便宜,一面在心里嘲笑对 手的愚蠢。 日本是通过严格保护并扶持民族工业、对外国关闭本国市场来实现经济发 展、民富国强这一目标的。在这方面,韩国比日本更坚决,甚至直到现在 还严格禁止任何日本的一般产品及文化产品进入韩国。对于韩国这样一个 曾经饱受日本欺侮的民族来说,这不单是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更是 关系到民族气节的原则问题。 而中国呢?甚至满清政府在战败以后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的中国市场也 没有今天中国主动向外国开放的多!而且今天中国的市场不但向历史上没 有欺侮过中国的国家开放,甚至向美国和日本的产品和企业开放。更有甚 者,竟然有人还把这种对外的市场开放说成是什么“伟大的成就”! 日本倒不是为中国的民族工业被外国挤垮而感到可惜;日本是希望能够独 吞中国,因而不愿意看到欧美同它来争夺中国这块肥肉。如果中国政府把 中国出卖给了全世界,特别是是出卖给了欧美,必然意味着日本能够抢到 的份额要相应减少。这当然要引起日本人的不满与愤怒。在日本人眼里, 傅仪和亡精卫政府把中国出卖给日本时,多少还都给自己留了点。而按照 中国政府今天这种出卖方式,中国政府到最后不会给自己留下什么了。怎 么连出卖本国的利益都不会?!这是令日本人最为愤怒的。这也是使小日 本蔑视中国的第二个原因。 最后,小日本蔑视中国还因为他们眼里的中国统治阶层自私:为了私利内 斗时凶蛮异常,为了民族大义外争时却怯懦无比。 经过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侵华战争、以及最近的钓鱼岛事件,小日本清楚 地了解到中国政府在日本人面前的怯懦。韩国战败了,是因为韩国同日本 相比弱小,战败是正常的。但以中国之大,却屡屡败在日本人手里,只能 是怯懦或无能。去年日韩出现竹岛事件时,韩国不由分说,立即派军队占 领了竹岛,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胆怯,更是赢得了日本人由衷的尊敬。而中 日钓鱼岛之争,台湾、大陆官方及民间截然不同的反应,更是让小日本对 中国政府轻蔑到了极点。 应当指出的是,小日本突然对韩国表现出来的“诚恳”还有另外一层原因 。 韩国战后由于过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日本身上,对美国丝毫未防。结果在 此次美国修理东南亚各国(特别是马来西亚)时使韩国受到殃及。迫于自己 所处困境的压力,韩国在美国的威逼利诱下不得不开始考虑逐渐对外开放 一点本国市场。而这对日本来说显然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为韩国 以前对所有外国都封闭自己的市场,但这种封闭对日本的产品与企业是最 严密的。现在日本终于看到了挤进韩国市场的好机会,而不至于眼看着欧 美独闯韩国市场了。因此日本决定利用一切手段,包括再次正式书面向韩 国谢罪来表示日本的姿态。 对中国,日本人显然觉得现在根本就不值得这样做了。因为中国由于自己 的愚蠢已经被欧美瓜分得没有多少油水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元首首次出访日本不是自讨没趣又是什么呢?! 一个人只有自尊自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国家、民族、政府也都一样。 不要说小日本蔑视不懂得自尊自强的民族,连我们自己不是也蔑视那些不 懂得自尊自强的人吗?! 把我国的内政外交工作做好,尽快施行民主政治、市场经济,让祖国早日 统一富强,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真正遵循国际上通行的法则(即弱肉强食 、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这是我们,同时也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 真正赢得别人尊重的唯一途径。对自己的人民凶恶,在外侮面前怯懦,宁 与洋人,不予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为了求得洋人对自己 政权合法性的承认,宁肯民族工业被葬送,企业破产倒闭被兼并,人民失 业生活无着,这样不但不会得到外人的尊重,更不会得到自己人民的拥戴 。 因此,在对日本人表示愤怒的同时,是否更应当深刻检讨一下我们自己什 么地方做得不够呢?! 以上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引出大家的高论与指正。 ~^~^~^~^~^~^~^~^~^~^~^~^~^~^~^~^~^~^~^~^~^^~^~^~^~^~^~^~^~^~^^~^ 台湾的民主选举对中共是很好的教育 (记者张声肇渥太华五日专电)民运圆桌会议发言人杜智富等侨团领袖今天 对台湾「三合一」选举结果表示欣慰,并认为对中共是「很好的教育」。 杜智富以台湾十多年来的经验为例,说每次选举都会有激烈的社会动 荡,但民主政治仍稳健发展,这次中共和民运团体都派人前去观察,大陆 人应看出∶人民有不同的意见和需求,并不构成颠覆政府的威胁,中共应 好好的向台湾学习。 台湾大学毕业,在加拿大成为电机通讯专家的杜智富又拿同样这个礼 拜举行的魁北克选举与台湾的选举结果比较,指出两地的选民都做出「安 定第一」的聪明决定。 他说,主张独立的魁北克党虽然赢得政权,得票却低於主张联邦的自 由党,暂时消弭独立公投的威胁。含有统独色彩的台北市长之争,由「不 独」的马英九获胜,但不像陈水扁那麽「接近」总统职位的谢长廷赢得高 雄市,意谓台湾的选民仍然顾忌陈水扁当选然後冲向总统宝座的危险。 他强调,魁北克地方那麽大,台湾人口那麽多,两地选民绝不可能事 先「配票,」配出最後的选举结果,可见每一个地方的政府,包括中国大 陆的政府,都该相信老百姓的智慧。 加京地区台湾大专校友联谊会会长吕文峰也认为施政成绩突出的陈水 扁落选虽然可惜,三项选举总结果对台湾的安定会有帮助,特别是国民党 在立法院保持过半的席次,是「好现象」。 台湾中部出生,也是台大毕业後留学加拿大,後来供职加拿大联邦政 府的吕文峰根据北市三位候选人的得票数观察,推论说新党的选票几乎都 跑到马英九那边去了,因为马所获选票七十多万张恰好略等於四年前国民 党和新党候选人的总票数。 他分析说,新党支持者转国民党、李登辉主席最後站台、吴伯雄替马 英九拉客家票等,是马英九获胜的关键,其中新党「不愿让陈连任」比「 真心支持马」的成份还大。 至於吴敦义虽然有吴建国支持仍告失败,对他却不足为奇,因为吴敦 义八年任内「有何政绩可言?更过分的,高雄地区的水都不能喝,」所以 吴输掉「是应该的。」 他说,空气、阳光、水,生存三大条件,高雄人居然缺其一,任何执 政者早该引咎下台让别人做做看,是应该的。 也是多年前自台湾移民加拿大的渥太华大学唐清世教授说,谢长廷拿 下高雄,对高雄市民很好,因为他在任期内非谨慎奉公不可,否则四年後 选民就会让他下台。同样道理,陈水扁颇有成绩都会下台,马英九也有兑 现竞选诺言的「表现」压力,如何处理国民党的包袱更是众所瞩目的焦点 。 经常替国内刊物撰写加拿大与台湾政情分析的唐清世针对陈水扁败选 ,提出他个人的见解,认为陈的竞选策略太重表面,一味聚众造势「没有 必要,」「他应该让选民用脑筋思考,不是比声音和热闹--那只有年轻 人喜欢而已。」 至於立法院仍是「金牛当道,」地方派系实力重於个人才干的问题, 他质疑「这难道是台湾的特色?没有这种票源,有才干的人也没办法当选 ?」 故乡台东、渥太华/蒙特娄台商会创会会长李博仁认为整个选後布局 对台湾有「正面的」效果∶选民不让阿扁太一帆风顺,让他有机会反省反 省,对他未尝不是件好事;相对的,马英九如何处理「旧势力」的包袱, 包括「八大行业,」大家也不妨拭目以待,把他的政绩拿来跟阿扁比一比 。 他说,南北两市都换人换党做做看,长远来看,对台湾更好。 杜智富认为陈水扁是在安危问题上吃亏,才遭受挫败,这也表示,所 有政党不能步调太快,执政时才会更稳健。 总体而言,他说,民进党仍向前走了一步,有在另一大都市执政的机 会,显示人民似乎盼望民进党与国民党「一半一半,但不希望民进党太快 执政。」 杜智富说,台湾百姓不敢「一下子让陈水扁问鼎总统,」是因为他们 认为与中共的斗争最好采「拖」字诀,怕急独破坏安定,就像魁北克人害 怕魁独破坏安定。 ~^~^~^~^~^~^~^~^~^~^~^~^~^~^~^~^~^~^~^~^~^^~^~^~^~^~^~^~^~^~^^~^ 小子,别混头了!--就反动户口制度再敲打"中共党员" 送交者: 老人于 December 05, 1998 21:06:59: 回答:  是可忍,孰不可忍!  由中共党员于 December 05, 1998 00:44:57: 小子,你语无伦次,既不懂理论,也不了解历史,更不知现实。但看在共 产党将中国弄得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今天,难得你还有心看国家大事, 就给你指点指点。 首先,你应静心看两本书,再到城市农村走一走,看一看,找老人调查一 番,再发议论不迟。 中国自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起,就不再是封建社会。人民的自由迁徙, 先进的科举考试制带来的上下阶层的对流,以及没有现代企业制度保障而 必然出现的富有之家的衰败,都使人有了相对平等的机会。这就是教诲人 的一些话语,如富不过三代,忠厚传家,创业难守业更难、唯有读书好等 广为流传的原因。这都是警示人们,别人也有机会参加竞争,要想保住地 位得不断努力。而不是象现在(最典型的是在经济改革前),城市农村两 重天,干部、工人不同线,国营集体难逾越。你小子即使生有异禀,要是 选错了爹娘,不幸是个农村娃,你就呆在农村吧:无星期天节假日,无劳 保福利、无公费医疗、一年辛苦到头没有钱、进城出差还要到公社打证明 提点米到粮站换粮票(没粮票你到城里只能喝西北风)、如果你的兄弟姐 妹英俊美貌却不情愿娶稼城市的丑女傻男,就只能与你一样受穷、如果你 不幸有了儿女又不幸在小小县城(且不说大城市)看到那里的小孩在幼儿 园或小学玩耍学习而眼巴巴地感叹--我的儿女也是人呐......。我还可 以给你小子举个实例:80年代中期湖北江汉油田的施工车辆在某山区农村 意外压死了一个小孩,车队在处理后事时征求小孩父母的意见,孩子的父 亲颤颤惊惊半天提出了一个要求--不知能不能给他们家买几十斤盐!这 就是一个农村小孩的身价,令车队人员都眼泪横流。 由于中国过去的非封建制和区域与阶层的自由流动,中国过去两千年基本 上是以自耕农、小土地主为主的农业社会,土地集中程度有限。民国时期 ,捐税也不重,地租与佃户收入的比例相对于庄稼禾杆与果实(棉花、稻 子)。所以,当年共产党在湖南闹农民运动的时候,大部分农民拒绝参加 ,共产党就烧民房财产,以期达到逼上梁山的目的。为此,导致了共产党 和农民之间的大殴斗。所以,也有张国涛质问毛泽东,你如果将自耕农都 打为地主富农,那中国的地主富农也太多了吧?毛泽东不好回答,只好一 笑了之。你现在再到农村看一看,苛捐杂税如牛毛,湖北武穴的一牢犯出 狱给市长写信,谓我现在还比不上坐牢。各个单位除了正常的管理人员外 ,都还要另外养活一帮共产党人员。三百斤的牯牛,八百斤的卵子,真正 干活的农民和工人受得了? 共产党建国后,走的是剥夺农民发展重工业之路,因而中国现在的工业产 权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农民的。虽然连共产党的文件都不能不承认这一点 ,但在分国有财产的今天,并没有对农民进行补偿的任何表示。 今天全世界只有中共等三个国家实行户口制,可见这种制度的反动性。为 什么其他国家不要户口制能发展得更好呢?中国人多和建国才几十年是辩 护士常提的两条歪理由。论人口密度,中国远比不上日本、台湾、新加坡 、香港,并且经济学的常识是大市场(大人口)才有利于建立规模经济和 深化分工,澳大利亚就是因为人口过少而不好发展有关工业。并且中国经 济发达的地区都是人口密度大的地区。论建国,中国是一个建立了至少两 千年的国家,并不是突然迸出来的。共产党试验了几十年,以几千万人的 生命为代价(59-61就饿死3千多万人,还说是自然灾荒。其实,这三年无 大水、无大旱也无地震)。闹到现在,中国人还不能站起来,不能自由进 出香港澳门、得不到日本对于侵略的道歉(小小韩国都能得到)、大量资 金人员外流,还有什么理由可扯呢?遗害最大的莫过于中华民族文化内核 的破坏和民族团聚力的丧失。当年李鸿章老迈之年访问欧美,香港万人空 港欢送,所到地华侨亲切迎接,这可是江泽民可想而不可及的啊!现在他 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示威。 你小子也是太没志气了,生怕别人弄丢了你的“幸福”生活。你住了多大 面积的房子?有多少家产?旅游了多少个国家?不说也罢! 另外,顺便说一句,你小子也花点工夫看看逻辑书,多深入生活。随便给 你提几个醒: (1)你前面谓别人言下之意是我国的农民就是奴隶,是对我国农民的诬蔑 ,后面又谓把别人送的农村去。既然农村好,把别人送去干啥? (2)什么叫封建压迫?什么叫农民欢欣鼓舞?说道理你可能懂不了我给你 举些不同时期的民谣或说法。50年代中期:“蒋介石,大坏蛋,让我们一 天三餐白米饭;共产党,好又好,让我们一天三餐吃丝草(即水草)”。 “合作化,活捉人”;60-70年代:农民工人忆苦思甜经常将三年饥荒作 “旧社会”忆--“我旧社会都没有受这样的罪的”;80年代至今,你可 以随便看什么书如《废都》等等,都可以找出大量民谣。 (3)你小子怎么知道共产党对农村的重视?什么叫改革?就是共产党过去 管的太多了,少管一点。现在经常拿20年前对比,谓共产党好。小子你别 混头了,20年前也是共产党! (4)你小子弄清了什么是“户口”之后再举美国日本印度的例子不迟。 ~^~^~^~^~^~^~^~^~^~^~^~^~^~^~^~^~^~^~^~^~^^~^~^~^~^~^~^~^~^~^^~^ 上海滩震撼---八六学潮回顾 陈破空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在神州大地,发生了一起声势浩大的高校学生民主运 动。这波发源于合肥,高潮于上海,结束于北京的大学潮,其规模仅次于 后来一九八九年的全国性学潮。八六学潮,为二年半后波澜壮阔的八九民 运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一,学潮序曲 一九八五年秋季,在上海几所高校里,正酝酿着一股躁动不宁的空气。从 北京传来消息:部分北京高校的学生,不满日本的“经济侵略”,曾发起 反对日本、抵制日货的爱国行动。该行动虽然规模较小,但却准确透射了 当时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的思想情绪。当时,我正在上海同济大学管理学 院攻读研究生。校园里,早已聚集起一批志向远大,富于思索的研究生, 我本人,便是其中一名最活跃的弄潮儿。我们常常以聚会或沙龙的形式, 评论时政,针贬时弊,大有国家兴亡,舍我其谁的气概。这类聚会或沙龙 中的活跃人士,大多成为后来八六学潮的骨干。考虑到今天,他们中大多 数人,仍然在国内各行各业上任职,殊为不易,在本文中,我尽隐其名。 聚会或沙龙中,最大的主题,是民主政治。一个基本的共识是:没有一个 相互监督和相互制衡的民主政治体制,中国的强大昌盛之路断不可能。日 人侵华虐华之耻,一直留在莘莘学子的心头。中国政府耗数十亿巨资,从 日本引进成套设备,在上海兴建宝山钢铁公司,由于是昏官和外行主持谈 判的结果,在这桩交易中,中方蒙受了难以置信的巨大经济损失,仅仅因 宝钢项目,就导致日方数家濒临倒闭的设备供应企业起死回生。这是新的 国耻。此一事件,成为我们一批热血学子发动学潮的导火索。八五年十二 月,将是历史上的反日爱国学生运动“一二九运动”五十周年。我们打算 籍此发动一次纪念性学潮,以反日为口号,呼吁推动民主政治。准备工作 从十月份展开,为了保密,牵头工作在我们本校五到十名研究生间悄悄进 行。我和另外两位研究生,连续工作几个晚上,手书了大批口号性传单: “宝钢亏损,国耻难忘”;“惩办贪官,振我国威”;“专制误国,民主 兴邦”;“自由万岁”......将传单塞在鼓胀的书包里,我们分头骑自行 车到其他高校去散发。异校撒传单,是我们设计的一种障眼法。人少事多 ,我一人承包了复旦大学。一个星期六的下午,独自踩着单车去复旦,秋 冬交接的冷风直往衣领里灌。在复旦的曦园草地上,教学楼教室的座位上 ,图书馆的桌面上......到处布下下了我散放的传单。而在回同济的路上 ,却有一种孤独和惆怅的感觉挥之不去,在偌大而热闹的复旦校园,仅仅 只有一个人,仅仅只有我,在从事这份冒险的事业!几乎同一时期,一份 打印件从浙江大学传来:方励之教授在浙大的演讲。这份宣传民主、弘扬 真理、讥讽阴暗现实的演讲稿,读之令人一振。我们迅速决定,广为散发 和宣传方励之的系列言论,籍此推动学生民主运动。我们收集到更多方励 之的演讲与文论,放大复印,在校园内到处张贴。我们并以同济大学研究 生会的名义,自己编辑印刷发行了《方励之姚蜀平演讲集》。这场宣传活 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对新时期民主运动的理解和关注。但我们这群 活跃分子,也因此引起了校方、乃至国家安全部门的注意。这种注意很快 发展为便衣特务的跟踪监视。在一次张贴活动后仅十几分钟里,管理学院 和校方的一群领导,突然出现在我们管理学院的研究生宿舍,不管我们承 不承认张贴是我们干的,领导们仍然苦口婆心地对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 ”,并警告:不要“闹事”。当局方面获悉我们将在“一二九”时发动学 潮,急忙多方打压。市长江泽民临时出“高招”:将“一二九”前后一周 定为当年上海市“交通安全活动周”:全市进行交通大检查,任何个人和 单位不得影响交通。街道集体活动一律禁止。监控密,风声紧。我们不具 名号的“学运筹委会”不得不开会冷静分析形势,半数人认为当年发动学 潮时机和条件尚不成熟。为首的我于是亲自提议:激流勇退。一番争论后 ,多数人同意了我的提议。计划中的八五年上海学潮因此搁置。随后,我 又向部分研究生提议,改为向总书记胡耀邦和中共中央上“万言书”。“ 万言书”其实没有万言,五、六千字而已,由我亲自撰成,另一位研究生 好友执笔抄下。大意是:没有成功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没有成功的经济体 制改革;学生运动有助于帮助政府,带动社会进步,而不是什么“闹事” 。“万言书”原准备在校内研究生中大范围签名联署,但不少人惧怕(仍然 是一个恐惧因言获罪的年代),虽然赞同上书内容,却怯于具名。于是,最 后签名联署的,以我为首,共有十名本校研究生。出乎意料,忐忑不安的 等待,是一个良好的结果。八六年春,中共中宣部一名姓杨的处长和一名 姓孔的科长,奉胡耀邦之命,来到同济大学,指名要求与我们十名上书的 研究生会见、座谈。会见顺利进行,我们向这两位中宣部干部当面阐述了 我们的政见:扩大民主,广采民意,实施政治体制改革。我们讲得激情, 两位干部听得认真。我们的结论是:胡耀邦,一位难得的中共开明总书记 。中国的政治改革,或许可能从党内改革派开始?八六年,全国政治空气 空前活跃,方励之、刘宾雁等先生的进步思想传播更广,上海《世界经济 导报》的影响日增。在此大背景下,校园文化思想动态急趋活跃。各种聚 会、沙龙纷纷兴起,气氛十分热烈。由同济大学研究生会和学生会共同主 办“同济八六文化潮活动”,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八日和十六日,刘宾雁和 方励之先生先后应邀来到同济大学,对学生发表演说。两场演讲会,在同 济都掀起极大波澜。尤其以方励之的演讲会为高潮。十一月十六日,时任 校研究生会常委、管理学院研究生会主席的我,受研究生会、学生会两会 之命,驱车前往上海社科院,迎接刚刚出国归来的方励之先生,及其夫人 李淑娴和秘书。在此之前,我们专门突击赶办了一期墙报“欢迎方励之” 专栏,再次密集张贴方励之的演讲言论和生平事迹,并在校广播台反复播 放方励之将莅校演讲的消息。于是,当方励之一行人抵达时,学校大礼堂 内外,已经聚集了一万二千多学生,也有部分教师,水泄不通。后来我们 知道,这是方励之所到高校中,受到的最盛大热烈的欢迎场面。方励之先 生的演讲题目,是我在行车路上向他建议的:民主,改革,现代化。这个 题目,也成为他演讲结束后,对同济留下的题词;李淑娴的题词则是:童 年的摇篮,民主的堡垒。(李淑娴曾就读于同济附中)。方先生演讲中途, 有学生按照我们预先的安排,在会场上挥动事先准备好的横幅和标语:“ 民主,自由,平等”;“方励之,共和国需要这样的学者!”;“要民主 ,不要独裁”;等等。方励之、刘宾雁等知名人士的到来,使新思潮汹涌 的同济园,更添浪花。这一段时间,校园里气氛鼎沸,上海滩山雨欲来。 二,上海风云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中旬,从安徽合肥传来消息:因不满官方指定人大代表 候选人,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成千成万学生,于十二月五日和九日,上街 游行示威,以示抗议。此正值各地人大代表“选举”。中科大学生的抗议 行动,最后造成该校著名人士方励之、温元凯破天荒高票当选为当地人大 代表。安徽的消息首先传到上海交通大学。交大学生立即计划组织上街游 行,争取民主。交大学生此番行动的直接导火索,却是因为数天前,该校 一名研究生试图应邀在万体馆与美国一摇滚乐队演员共舞时,遭到中方保 安人员的阻拦和殴打。事件发生后,该校学生投诉无门,只得决定于十八 日开始走出校门,诉求于街市。富有戏剧性的是,交大学生游行计划,因 市长江泽民到校“对话”而临时取消,位于上海市区东北角的同济大学, 反而成了冲出校园,走向大街的急先锋。由于动员和组织有力,同济大学 迅速成为上海滩上的学潮劲旅。参加人数最多,从十八日当天有二千多学 生首次冲出校园之后,连续一周内,同济大学参加示威游行人数,平均每 天保持在八千人左右,最多时达一万二千人;示威游行的时间最长,从十 八号开始,到二十五号结束;声势最大,到十二月十九日高潮时,从外滩 、南京路到人民广场,到处飘满同济大学的旗帜。正如五十一年前的“一 二九”运动一样,同济大学再次于历史上成为上海学运头号主力军。学潮 后期,复旦大学数百名学生曾敲锣打鼓到同济校园贴满大字报的墙报前, 高呼“向同济学习,向同济致敬”的口号,以示钦佩和敬意。上海滩盛传 :交大是民主堡垒,同济是学运先锋。继同济、交大学生上街后,复旦大 学、水产大学、华师大等高校学生随后也很快行动起来。这实际上是四九 年以后,迄今(至八六年底,文革不算),在上海,乃至全国最大规模和声 势的一次学潮。在上海,几乎所有的三、四十间高校都卷入了,场面最鼎 盛的两天,十九日和二十日,参加示威游行的学生都达到七万人;参加或 跟随旁观的市民,则有两到三万。场面恢宏,蔚为壮观。这次学运,因而 也被称为“一二一九运动”。十二月二十日,在示威游行的人海队伍里, 我踏过大上海数十条大街小巷,一路激情充沛地领呼口号,直至嗓音完全 沙哑,如此度过了自己最难忘的二十三岁生日。学潮的主题,是疾呼民主 、自由、平等;强烈要求废除专制与独裁。同济大学一群学生用床席做成 的一幅横幅上,劲书着四个大字:“席卷专制!”市民睹之,无不雀跃欢 呼。《国际歌》中“英特纳雄耐尔”一句,被我以“学运组委会”的名义 ,改成“民主自由平等”。于是,一幅醒目的席匾横幅,和一首改词后响 彻上海天空的壮歌,成为该次学潮的有力象征。学潮发生前,颇有气氛和 预兆。然而,学潮真正启动时,却仍然是突发性的。学生参加示威游行的 状态,自发性更大于组织性。同济以外的高校更是如此。在同济大学,有 两各个独立学生组织成为学潮的带动力量。一是本科生中的“学运促进会 ”;一是研究生中的“学运组委会”。前者较为公开,后者较为隐形。两 组织骨干人员大致有二十多人,却并没有明确的分工,组织内基本上是各 自发挥,见事做事。连组织本身,也完全不具有正规性,没有架构或章程 。因而也可以说,不成其为组织。学潮一结束,两组织很快自行解散。学 潮的自发性,还表现在各校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和协调,与外地的联系更 谈不上。各校基本上各自为政,自行其是。这种分隔状态,在后来的八九 民运中,也表现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关系上,同样成为一个不利于学生 而有利于当权者的实际问题。八六学潮,也几乎不存在与海外的联系。多 年后,我们听说,海外的“中国民联”曾派志士杨巍回上海活动,并遭逮 捕入狱,但当时,我们国内的学运组织者,对此全然不知情。同济大学“ 学运组委会”的通告,主要由我撰写和发布。除每日组织游行和领呼口号 之外,每天晚上,我都快速拟写二十至三十份大字报或通告,其他同学以 不同的笔迹、不同的落款,将其抄正和张贴。鉴于我的“反叛”名声,早 已在一年多前就遍于校园上下,这次八六学潮之初,管理学院的领导们, 院长、系主任、总支书记等,频频找我谈话,一方面试图全力“说服教育 ”我,另一方面,也企图以谈话为名绊住我,使我难以脱身到学潮前线。 当然,这并非就是院领导们的本意,他们身负“上级”交代的难违之命, 不得已而为之。学潮进入高峰状态后,他们再也找不到我,干脆也就放弃 找我了。上海当局开始也试图以强硬姿态弹压学运,十二月十九日夜间, 甚至派出二千多武警到外滩清场。武警对学生采取拉拉扯扯和推推搡搡行 动,强行驱学生上卡车带离。此举偏偏造成学生情绪更加尖锐对立。次日 ,上海各高校学生以更大规模和声势游行示威,并当众焚烧刊登当局谎言 的《解放日报》和《文汇报》。眼看学生不服,学潮成了气侯,到十二月 下旬,上海当局改以“怀柔”政策,与学生“对话”。除江泽民本人曾亲 自到其母校上海交大与学生“对话”外,其他市府和市高教厅的领导则忙 不迭地赶到同济等大学,分头与学生“对话”。在同济大学大礼堂五千多 人参加的对话大会上,每当台上有市府领导发言,全场学生即一片嘘声, 口哨,喝倒彩,讥讽和轻蔑之态,不一而举,市府大员几乎语不成句,十 分狼狈;而每当有学生上台发言,揭露市府当局的镇压和欺骗伎俩,全场 则响彻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当局的敌意之深,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的情绪化状态。这一情绪化状态,在随后的八九 学运中证明,并非都是好事。到了二十五日,在几乎没有任何结果的情况 下,学潮便基本结束了。学潮的过早结束,与当局的分化瓦解手段有关, 与当局暗藏于学生中的国安人员的破坏活动有关,然而,富有戏剧性和发 人深思的是,这次轰轰烈烈的大学潮,实际上是学生自发结束的。结束的 理由是多种多样的:一些学运骨干感觉太累了,想歇下了;许多学生觉得 “过够瘾”了,该抽身了;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差不多了”,该回头突 击期末考试了......这类自发结束的理由,在后来的八九学运中,各地也 有相当程度的表现。既不是因为镇压,也不是因为有了成果,学潮便告自 发结束,这是自发性和情绪化甚强的学生运动的显著特点。基于这一特点 ,反观中共当局对学潮的处置,总是显得反应过度。学潮兴起时,他们惊 惶失措;学潮高峰时,他们束手无策;学潮结束后,他们又急于秋后算帐 。从效果来看,在其中哪一个阶段,他们都自以为是,一错再错。他们一 再逆民意而动,将自己定位在民众的对立面,为终有一日,把他们自己送 上历史的审判台,而大行铺垫之能事。学潮之后,中共高层内保守派发动 “政变”,罢黜了深孚人望的开明总书记胡耀邦的职务。这一愚蠢的过激 反应,直接导致两年半后,胡耀邦去世,人民群起悼念,形成全国一起反 的空前局面。从这一点而言,八九民运与八六学潮,实际上有着前因后果 的紧密关联,血脉相承,丝不可分。中共当局还宣布,将他们自以为对学 潮有很大影响的三位著名异议人士方励之、刘宾雁、王若望,开除职务或 党籍,这一自作聪明的举措,反而催化了中国反对派的加速成形,无意间 ,为日后的八九民运,塑造了反对阵营不可多得的精神领袖。上海学潮濒 于尾声的同时,北京的学潮却应运而生,成为一波热火朝天而引人注目的 接力赛。北京高校数以万计的学生,走上街头,为民主呐喊。直到除夕之 夜,学生们分头冒雪赶到次日就要戒严的天安门广场,在八七年元旦,向 全世界发出他们要求民主的声音。首领人物刘刚、封从德等甚至因此分别 被当局拘留一日。一九八七年元旦,声势不凡的八六学潮宣告结束。同一 天,中共中央发出“一号文件”,在该文件中,邓小平首次嚎叫:我们不 怕流血。为日后血腥镇压学运,露出了腾腾杀机。 三,潮声过后 八六年十二月,除合肥、上海、北京三地掀大规模学潮之外,其他如武汉 、南京、天津、广州、深圳、昆明、苏州等地,也相继发生规模不等的滚 滚学潮。形成八十年代,神州大地一道强劲的民主风景线。八六学潮的弄 潮儿们,在随后的八九民运中,又分别在各地充当英勇先锋,大展身手。 上海八六学潮结束半年后,我完成研究生学业,辞别我深爱的同济大学。 由于我是被上海当局列在“不得留在上海”的黑名单之首要人物,我被迫 离开我同样深爱的大上海。八七年七月,我乘火车南下,到达中国的南大 门,广州。在中山大学经济系担纲任教。自此,我开始结交当地志士,在 商风弥漫的中山大学,创办起第一个“民主沙龙”。从八八年开始策划新 的学潮,计划在八九年,以籍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法国大革命二 百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之际,在广州发动新的学潮,继续 呼唤民主。八九年四月十五日,胡耀邦突然辞世,学潮提前启动,并成为 全国性、史无前例而激越悲壮的人类伟大民主运动。作为广州八九民运的 创始者和发起人,我在运动后先后两度遭逮捕入狱,在共产党的黑狱中, 煎熬近五年。 ~^~^~^~^~^~^~^~^~^~^~^~^~^~^~^~^~^~^~^~^~^^~^~^~^~^~^~^~^~^~^^~^ "训马人"为林海说话了。。。。 http://www.wired.com/news/news/politics/story/16545.html?wnpg=1 American crackers have penetrated and disabled half a dozen firewalls designed to keep China's Internet users from receiving censored information from the outside world. The weekend attacks added to the growing number of acts of hacktivism, in which political activists have used information warfare to protest China's stranglehold on free speech. "This is a protest against the treatment of Lin Hai, a man arrested for simply sending email to the US who now faces life in prison," said Bronc Buster, a cracker and computer science post-graduate student in California. In a separate move, the famous hacker group Cult of the Dead Cow said it was developing an email plug-in that would enable Chinese Internet users to receive banned Web pages by email. "The email plug-in will go out and log on to a proxy server and then email back the page to the Internet users," said Oxblood Ruffian, a former United Nations consultant and member of the Cult of the Dead Cow. "It's one thing to censor Web sites, but it抯 much more difficult to censor email." "This is the second attack on a Chinese Web sit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in recent months," said Yu Shuning, a spokesman for the Chinese Embassy in Washington.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not taking their actions lightly. "If these criminals have broken US law, then we shall pursue them and punish them", he added. "We just couldn't believe how easy it was," said Bronc Buster. "The authorities are running outdated Sun Sparc and SGI Irix workstations and many of the servers are labeled as firewall servers, so they were pretty easy to find." All in all, the crackers found 20 firewalls but only tampered with five of them. Once inside the firewall server the crackers simply instructed the software to continue to operate but ignore the list of banned Web sites. The crackers also obtained a full list of the sites blocked by China's firewalls, including news organizations like BBC, ABC, MSNBC, ZDNET, News.com, and Wired News. All the search engines, and even the family-oriented sites Parents.COM, Family.com, and Seniors.Com, are inaccessible to Chinese Internet users. The crackers used bogus Unix shell accounts in Chicago, New York, Germany, and Hong Kong to cover their tracks. "The server I used in Hong Kong was down this morning so I believe they traced me at least that far," said Bronc Buster. -- The Chinese V.I.P Reference ┌──┐ mailto:BigNews@email.com The Best Chinese e-Magazine │则兼│ http://welcome.to/BigNews i SUPPORT FREEDOM OF SPEECH │明听│ 百家争鸣大参考-新闻自由小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