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参考总第309期 1999.01.18 全面报道中国政治反对派的新闻和评论 Xiaocankao Daily News - A Subsidiary of Chinese VIP Referen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图片新闻:京城乞丐无家可归倍受市民欺负 2. 王有才、鲍彤、卢四清当选九八年度杰出民主人士 3. 华尔街日报:中国互联网上的“一千零一夜”式的故事多多 中文电子报发烧 突破中共新闻管制 4. 扶剑:我为什么打算戒网? 也不知楼上戒网的扶剑是不是真的,不过看一看我的观点吧 5. 美国各地媒体持续关注中国镇压持不同政见人士 6. 【毛泽东在1964年与日本社会党委员长佐佐木的一段对话】 7. 凌锋杂文: 行尸走肉论 8. 基辛格秘录连载之五:邓小平说解决台湾问题愈快愈好 但不急於一时 9. 读者来信照登:中国民主党的创始人王有才是一个很温和、斯文的人 ~~~~~~~~~~~~~~~~~~~~~~~~~~~~~~~~ 图片新闻:京城乞丐无家可归倍受市民欺负 农历春节将近,公安加紧驱赶外地人。尽管北京天寒地冻,街头仍能经常 见到讨钱的外地「盲流」,图为1999年1月18日北京街头所见,此位外地妇 女因拦路「跪讨」而受到一位女市民的斥责,众人冷漠地围观。(美联社) http://members.spree.com/reference/chinese/ugly/beijing_beggar.jpg ~~~~~~~~~~~~~~~~~~~~~~~~~~~~~~~~ 王有才、鲍彤、卢四清当选九八年度杰出民主人士 (记者张谦香港十八日电)中国人权民运信息中心负责人卢四清被美国「中 国民主教育基金会」评选为一九九八年度杰出民主人士之一,对於能够获 得这项殊荣,卢四清谦卑的说,他从事推动中国大陆民主活动不求什麽, 今後还会努力工作。 卢四清接受本刊记者访问时说,他在香港主权转移後没有离开香港,一直 从事推动大陆的民主活动,但从来都没有想到安全的问题。他说,他一直 只是尽力而为,不求什麽,希望做到无愧於心。 但卢四清指出,在香港从事推动大陆的民主活动,其策略是尽量不要直接 挑衅中共方面。 自大陆来港的卢四清,於一九九三年在港创立「中国人权民运信息中心」 後,透过自己的努力,已逐渐使该中心成为全球监察大陆人权状况及发布 民运消息的最重要组织之一。 由「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主办的一年一度「杰出民主人士评选」已有结 果,由海外二十名著名教授和资深新闻工作者组成的评选小组,今年选出 了大陆的王有才、鲍彤和香港的卢四清为「九八年度杰出民主人士」。 今年32岁的王有才因为参加1989年学生抗议运动坐过牢。去年夏天,他在美 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中国之际向当局申请成立「中国民主党」。中国当局在12 月21日以颠覆国家政权的罪名判处王有才11年徒刑。 王有才的妻子胡江霞在家里接受了美国之音记者的电话采访。她说:"王有 才从我认识他开始就一直在从事民主运动方面的事情。现在得奖,我感觉可 能是大家对他的信任,给他的荣誉吧。我感到比较高兴。"胡江霞说,她现在 不能把外面的消息告诉丈夫,因为她一直没有获准和王有才见面。 另一位获奖人是前中共总书记赵紫阳的政治秘书鲍彤。在1989年六四事件 后,鲍彤由共产党的高级官员成为共产党的阶下囚。在1996年获释以后,他 继续倡导中国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化。当美国之音记者给住在北京的鲍彤打 电话时,鲍彤还不知道自己得奖的消息。鲍彤说:"我觉得,德先生和赛先生 是在80年前由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由西方请到中国来的。现在,加州的 「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承认我在这方面为德先生做了一点工作,我感到高 兴。我感谢他们的评选结果。我想,我确确实实应该为中国的民主做更多的 事情。"鲍彤还表示,如果他能够拿到护照,愿意到美国领奖。 **「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倡导民主** 「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成立于1985年,「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的新闻稿 说,它"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官方的援助,没有办公地址,也没有经常开支", 全体理事都是义务工作,并且不参与投票。基金会有20位评委,义务参加投 票,他们都是学术和新闻界人士,包括: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余英时、哈 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佩里.林克---也就是林培瑞、德国 鲁尔大学教授赫尔穆特.马丁---也就是马汉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安 德鲁.内森---也就是黎安友、台湾大学教授、中央研究员副院长杨国枢、 香港《九十年代》月刊总编李怡,等。 「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发布的简介指出,该中心的运作已对大陆人权的 改善及推动大陆的民主事业起了重要作用。第十三届杰出民主人士颁奖典 礼将於四月二十四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 ~~~~~~~~~~~~~~~~~~~~~~~~~~~~~~~~ 华尔街日报:中国互联网上的“一千零一夜”式的故事多多 中文电子报发烧突破中共新闻管制  【台湾中国时报香港和纽约十八日电】香港「亚洲华尔街日报」和美国 的《华尔街日报》(B版)报导,由於缺乏明确法律规范,又没有政府部门专 责管理,大陆网路上的电子新闻正逐渐突破中共的新闻管制。  中共一般要求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的新闻报导内容,都要以鼓舞人 心为主,一些负面的新闻,只能以「内参」的形式提供中共高层官员参考 。至於大陆媒体偶或出现的「调查报导」或贪污腐化案件的新闻,只是极 少数走偏锋的例子。  据指出,大陆网站「深圳热线」日前刊登一则少女在上海某旅店被害案 件的独家报导,迅即引起讨论。该案由於没有得到一般媒体的注意,少女 家长才转而求助於「深圳热线」,最终果然达到效果,先是其它网站转载 这则消息,随後当地报纸也跟着转载。  目前为止,中共并没有为电子新闻订出任何明确的法律规范,也没有政 府部门专责管理,使电子新闻逐渐成为中国大陆的重要消息流通管道,一 些民营或名义上为国营的大陆网路服务公司(ISP),也不约而同地扩 张自己的国际及国内新闻内容。  例如「深圳热线」就提供新闻及评论的服务,一个上海的网路服务公司 甚至每天搜集各种贪污腐化案件的报导,然後透过电子邮件传给用户。  与此同时,大陆异议人士主办的一些电子杂志,如今也在大陆网路上广 为流传,去年魏京生获释赴美,及中共同意签署国际公民及政治权利公约 的消息,当时都立刻成为大陆电子邮件传递的主要内容。发行量高达二十 五万的中文电子杂志《大参考》的创办人指出:我们办这个杂志的目的就 是要打破中共的言论封锁。  在这样的气氛下,各地网路服务公司的胆子也逐渐大了起来。「深圳线 上」偶而还报导一些煽情的消息。「深圳热线」黄姓经理表示,该公司逐 渐依据用户的需求,自己负责提供消息。据称,成立之初,当他们询问该 管单位「新华社」时,却被告知没有法规可循,只要不违反现有的法律, 他们尽可以「大胆尝试」。  即使如此,该名黄姓经理表示,深圳热线在新闻报导上仍然非常小心。 例如去年发生於印尼的反华事件,在中共有关单位要求尽量减少报导後, 「深圳热线」未作报导,直到中共外交部正式对此事发表评论,并解除新 闻管制之後,「深圳热线」才开始报导这则消息。  「深圳热线」雇有一名法律顾问,专门处理一些敏感新闻,此外,「深 圳线上」也绝不会刊载一些不利於深圳市形象的新闻。  据指出,目前大陆网路上的电子新闻,虽然都还没有受到中共有关单位 的处罚或警告,但日前大陆各主要媒体已经都收到上层的指示,要求不要 再刊登关於网路的消息。  大陆预计将制订一部规范网路出版问题的法律,「深圳热线」黄姓经理 对此表示,即使法律通过,他们仍将朝着网路的出版自由方向迈进,至於 目前,他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了。 (按:以上中文稿刊登在台湾中国时报,摘译时漏去许多信息。原文附后:) January 18, 1999 In China, the Web Is Home To a Thousand News Stories By CRAIG S. SMITH Staff Reporter of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SHANGHAI, China -- Few people would know anything about Wang Han's murder here if it weren't for an Internet press that is quietly eroding Beijing's control of the nation's media. When the 23-year-old Ms. Wang was strangled and stabbed in a Shanghai hotel room last August, her parents were devastated -- not only because they had lost a daughter but also because the hotel had rebuffed their appeals to check on her around the time of the murder. China's state-run media gave the story short shrift. So, frustrated and angry, the family turned to its local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to get its story out. The result: "A Bleeding Lawsuit -- an Exclusive by Shenzhen Online," a series of Web pages that described Ms. Wang's death, shoddy security at the hotel and insensitivity to the victim's family after the crime. Within weeks, Ms. Wang's murder was the talk of China's cyberspace community, now nearly two million strong and growing 40% a year. China generally ensures that its newspapers, magazines, radio and television adhere to the upbeat, narrowly circumscribed scrip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A few editors push the limits with investigative articles or minor corruption-busting broadcasts, but that is relatively rare. So far, though, there are no explicit laws that directly govern news on the Internet. And because the Internet is so new, no government agency has clear responsibility for monitoring the medium's content. The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controls the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monopoly China Telecommunications Ltd., Shenzhen Online's ultimate parent. But the ministry says it is only concerned with the security of data lines and the quality of connections. "We have no way to control content," says a ministry official. As a result, the Internet gradually is becoming a source of news in China, and local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some private and some nominally state-owned, are expanding their offerings to include news picked up from both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ources. (Dow Jones is one of a number of U.S. investors in Sohu [www.sohoo.com.cn/dowjones/today/dow.html; Chinese software is required], a popular Chinese-language portal site, and publishes translations of business news from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nd Dow Jones Newswires on the site.) Some, like Shenzhen Online, also are adding news items and commentary of their own. And one Shanghai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has even gathered reports of corruption cases and e-mailed them to subscribers. "Internet companies want to create a sense of community, and this is one of the ways they're doing it," says Edward Jiang, a Shanghai Internet entrepreneur. Meanwhile, China's dissident journals now are widely distributed over the Net. On the day veteran dissident Wei Jingsheng was released from prison and sent to the U.S. last year, political tracts trumpeting the event popped up in e-mail boxes all over the country. Making the rounds more recently were copie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that China recently signed, together with a report on the arrest of democracy activists. China has taken some steps to stop distribution of the dissidents' news. In a landmark case last month, Shanghai prosecutors charged a local Internet entrepreneur, Lin Hai, with conspiring to bring down the government. His crime: swapping 30,000 e-mail addresses with a Chinese-dissident Internet magazine based in the U.S. Mr. Lin's wife says the businessman doesn't care about politics and only wanted to expand his business by doubling his mailing list. The case has chilled China's nascent electronic commerce, which depends on e-mail lists as its primary marketing tool. But few people expect the case to significantly curb the growth of the Internet as an information source. While China does block some Web news sites that originate overseas, many others remain open. Chinese VIP Reference, the dissident journal with which Mr. Lin exchanged e-mail address lists, claims that a quarter of a million Chinese receive its electronic publication. The journal plays a cat-and-mouse game with government censors, sending its e-mails from a different address almost daily. "We are destined to destroy the Chinese system of censorship over the Internet," says the journal's New York-based editor, Richard Long. In that climate, local Chinese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are increasingly bold. Shenzhen Online publishes a broad offering of juicy stories, many of them picked up from Southern Weekend, China's most progressive newspaper. "Huarun Supermarket Sued: Woman Strip-Searched," reads one recent headline. "A Peasant's Life Taken For 300 Yuan in Tax" blares another. Shenzhen Online's manager, Huang Cinan, says his company gradually began reporting on its own to meet customer demand for such stories. When the company first checked with Xinhua News Agency, which regulates the publication of electronic news, it was told that in the absence of specific rules, the company was free to "experiment boldly," as long as it didn't break any law. Still, "we're very cautious about what we write and how we write it," says Mr. Huang. Earlier this year, the company didn't transmit an original report on the anti-Chinese violence in Indonesia after the Foreign Ministry ordered news agencies to refrain from publishing articles on the topic until the government had made an official statement on the situation. Shenzhen Online published its report in August after the embargo was lifted. The company employs a legal consultant who looks at all sensitive stories. And its Web site will never post anything negative about Shenzhen, the south China special economic zone where it is based, Mr. Huang says. After Ms. Wang's sister approached Shenzhen Online in October, the company's staff members -- none with any journalistic experience -- tried to investigate the Shanghai murder. The hotel refused to speak to them, so the Shenzhen Online reporters wrote their story based primarily on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family, which is now suing the hotel. The family says that a hotel-security videotape shows an agitated man stalking Ms. Wang and then leaving the premises wearing her white Italian overcoat and carrying her shopping bag. Ms. Wang's body wasn't discovered until 17 hours after the murder. At least a half-dozen other Chinese Internet sites picked up the Shenzhen Online story or wrote versions of their own. A few newspapers also subsequently carried reports about Internet reporting. One article posted on several Chinese Web sites praised the trend, noting that the only restriction on Internet publishing is "Article 7 of the Regulations Governing the Security and Protection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 which prohibits Internet activities that undermine the interests of the state and the legal interests of other citizens. Neither Shenzhen Online nor any of the other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contacted for this article has been told to stop publishing original reports. But recently, a Beijing Communist Party bureau sent a circular to major newspapers in the city instructing them to stop publishing articles about Internet reporting. China's legislature is expected to take up a media law soon that will include guidelines for Internet publications. Until then, Mr. Huang says his company will continue its journey toward a freer online press. "We treasure this opportunity, so we are very cautious," he says. Quoting the late Chinese leader Deng Xiaoping on how the company will find its way forward, he compares the company's approach to "crossing a river by feeling for stones." ~~~~~~~~~~~~~~~~~~~~~~~~~~~~~~~~ 扶剑:我为什么打算戒网? 作者: 扶剑 1999年1月18日00:42:36 于 [万维读者论坛] 下个月俺打算戒网,在此先和诸位网友道个别。当然可能是暂别,也可能 是等到俺们中国完全自由民主化以后再见了。戒网的一个原因是:如果人 在大陆国内,不值得去冒险让父母兄妹朋友担心。即使使用PROXY,还是不 能放心。 另一个原因是:俺不是民运,上网不能当饭吃。不过,这网络本来应该是 个公平的言论场所,版主的目的主要是赚点小钱、兼让大家畅所欲言。这 才是网络的本来的天经地义。可是,你无法弄清版主的真面目,如果他把 你的IP记录送交,俺相信:中共国安厉害,他们完全可以想办法查出你在 地球上的何处发出的这个帖子。 [按:许多海外论坛确是中共的陷阱,但 大部分论坛受到外国法律的保护,板主不与中共公安警狗配合,发言者的 隐私得到保护。不过,发言前最好先打听一声。敏感的文章一定要通过友 人寄送大、小参考,我们代您发言。另外,使用外国的PROXY,还是相当安 全的。这个世界上,也只有中共的警狗喜欢刺探网友们的隐私却不受法律 制裁。--智叟] 下面想再探讨一下: 1、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的启动,首先应该以言论和新闻的自由为先兆,但是,言论新闻 一旦开放,主要的话题是啥?(现在当局忌讳的又是什么?) 绕不过、躲不开,当然就是64问题。64就是屠杀人民,屠杀人民的没有好 下场,这是铁定的历史规律,也是邓小平以前的中国共产党反复教导人民 的,这个概念深入人心,涂不去、抹不掉。中共一直欺骗和愚弄中国人民 ,但64这一回玩过了头。 所以,要搞政治改革,一定要解掉64这个死结,否则就不是真正的政改。 江泽民捂住64的盖子,也就是捂着政治改革的盖子。但是,政治不改革, 经济必然畸形发展。经济畸形发展、就出现了贪污腐败不可救药,失业下 岗泛滥成灾。 2、安定和稳定: 安定和稳定,对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负责任的政府都是重要的和一心追求 的,没有一个正常的国家和民族喜欢不安定的环境。 但是,安定和稳定也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实在和持久的;另一种是虚假和 暂时的。 实在和持久的安定好比一个搞“铁人五项”的强壮的运动员,可以承受看 上去“不稳定”的大强度的奔跑、射击、游泳等等运动,越锻炼反而越健 壮,是一种实在的稳定。 而虚假和暂时的安定好比一个虚肿的大胖子,看似端庄、坐在那里不说不 动,又象产妇坐月子,很安定。但是只要一跑一跳,就心慌气喘,甚至倒 地不起、口吐白沫。 中共政府追求的是后一种,是虚假和不持久的安定和稳定。加上这个大胖 子还心灵不美(贪污腐化)、语言不美(假大空)、行为不美(6.4)、、 能够支撑多久? 前两天的湖南农民暴乱,还死了人,就不是好兆头。 毛泽东几十年前写了个“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说农民运动“好得很 ”哪。这次的农民暴乱,和民运人士好象也扯不上边,一定是湖南的农民 伯伯们被逼得受不了了。 3、贪污和失业: 其实,贪污和失业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无法避免的,但是,人家贪 污可不敢明目张胆,所以,对社会公德的腐蚀破坏就少。中国大陆肆意妄 为的贪污腐败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的竞争心理,作好事没有人夸,干 坏事大家都去学,老鼠过街没人喊打,大家都去效仿老鼠的行为。 即使共产党不因为64下台,但就象出了陈希同和大批中央和省级干部的贪 污腐败的“事迹”,如果换一个国家,作为执政党也可以蒙羞下野了。 中共下台,中国就乱吗?至少那些腐败官僚下台,对中国有百利无一害。 这就牵涉到一个“钦定”的问题,因为共产党的官僚从上到下都是一层层 钦定的。 有人说“钦定”比普选好,似乎有点道理,其实不然。因为被钦定的只会 对钦定他的人负责,就是说:被钦定的人如果胡来乱搞,除了当初钦定他 的、无人能够遏制他的行为。 象江泽民被邓小平钦定,一直到邓小平死透透了,江泽民就出头了。但是 ,中国人当中有几个人了解江泽民?他究竟爱国不爱国?如果他并不负责 ,又占着茅坑,他又是钦定的,不用普选的方法、用啥方法请他让贤? 克林顿年轻自然喜欢SEX,但老年人贪财的却不少。 另外,中国的失业下岗的问题不单纯,这里面还有一个“不公平”的大问 题。就是:谁应该下岗失业?应该立法执行、让下岗的人们心服口服。只 有公平了,大家心平气和、才能杜绝动乱的根源。 湖南农民运动了,如果有毛泽东那样人的“去安源”,工人难保不动。 4、台藏疆独: 对于台湾独立,除非立刻打,否则就是夜长梦多了。 但是,由于虚肿虚胖,一惧美日插手、二惧台湾也有武力,正是才下眉头 、又上心头。 反对台湾独立,大多数中国人都反,但谁也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大陆一 乱它要独;时间拖得太长它也越不会回头。 所以,解决台藏疆独问题,也有真解决和假解决两种方式和结果。 与台独不同、藏疆独还包括了民族矛盾的问题在内,所以,除了政治的民 主化以外,还有民族和解的内容在内。这个盖子也是捂的了一时,却捂不 了一世的,弄不好,汉族的子孙们又要去还这笔冤孽债的。 比如,现在的上自江泽民、下自一草民,大家都在不同程度地还毛泽东时 代欠下的各种债,大家都有一肚子的冤、说不清道不明。同样,台藏疆独 问题,只有子孙们去艰苦奋斗了,大不了,到那时散伙分家。不过,那时 的问题一定更大。 总而言之,靠嘴巴硬、手段狠的“硬功”不是解决独立问题的有效办法, 毛泽东就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要趁李登辉、达赖等人活着的时候,大家济济一堂在中南海坐下来好好谈 ,如何振兴中华?中共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的不归路,还有啥理由去“共 ”人家?政治理念可以放弃了。 如果江泽民能把李、达二人请进中南海,也不枉为人一场。人活一世图啥 ?邓小平人矮寿大活了90,江泽民这么胖、能活到80也是造化了,也就剩 下7、8年时间。 还是抓紧时间还债好,不要再欠一屁股债留给后来者。 http://www.creaders.org/bbs/mainboard/messages/26965.html 也不知楼上戒网的扶剑是不是真的,不过看一看我的观点吧 送交者: 老歌 于 January 18, 1999 07:21:05: 我没上网前,听人言道网络之五彩缤纷变化万千,心下羡慕的很,因此很 是向往网络空间。时常呆呆的想象我买了电脑、猫以后上网的情景,嘿, 那真是潇洒的很哪。 于是我上了网,结果,哈哈网上真是应有尽有啊,想看什么都有,可是最 让我感到着迷的是--自由的感觉。日里的万千愁绪都可以暂时放开,日里 的不平都可以在这里释放。可是网上最让我着迷的是什么呢?是论坛,政 论论坛。 中国古话就说:天下大事,匹夫有责。可是生在现代想要指点江山的我却 找不到地方将我的经天纬地之才用将出来,无奈平时只好与人清谈,可是 与身边的人谈论天下大事,往往找不到好对手,与其对牛弹琴不如不谈。 来到论坛,哈哈,高手好多,低手也多,真是找人论战也得骂人也得嬉笑 怒骂,咳,怎一个爽字了得。 可是网上放言无忌安全么?我对这个问题也想过许多次,可是想来想去, 奶奶的,管他娘,自由价最高。说吧,说吧,出了事后再论出事的事吧。 生在现代的中国如果连再网上的自由也被剥夺了,哪你以为你的日常生活 就是安全的么?上网唯一让我感到恼火的就是网费和电话费,每个月的工 资一半花在这玩意儿上面,火、火、火、恨不得一把火把中国电信给烧了 。 前几天还下决心要戒网,惭愧的很,没坚持了一天就受不了。刚刚在网上 看到扶剑兄打算戒网,唉,别介,既然叫扶剑,就应该扶剑天下砍不平。 安全么,我上面已经说了。不平么,网上生来如此,无须恼火。看到让人 气的人,抽剑砍了他就是。哈哈! 老歌于九九年一月十八日 http://216.71.11.40/forum/messages/44495.html ~~~~~~~~~~~~~~~~~~~~~~~~~~~~~~~~ 美国各地媒体持续关注中国镇压持不同政见人士 中国最近持续镇压追求民主的持不同政见人士,使得美国政府和媒体都感 到非常震惊。不久前中国著名持不同政见人士魏京生在美国国会众议院国 际关系委员会作证说,自从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去年六月访问中国以来,中 国发生了他所说的一连串逮捕行动。魏京生说,「如果我们不立即采取行 动,中国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母亲要失去他们的儿子,有越来越多的妻子要 失去他们的丈夫,还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要失去他们的父亲。」 魏京生和其他出席国会听证会的中国持不同政见人士呼吁美国国会考虑对 中国实施经济制裁,直到中国国内压制民主活动的恐怖气氛消散为止。上 星期在美国华盛顿,美中两国的代表针对人权问题,举行了为期两天的会 谈。会议中,美国方面告诉中国代表说,中国政府新一波对持不同政见人 士的镇压行动令人感到不安。 美国代表应向中国代表表明美国立场 最近发生的这一系列事件引发美国许多媒体的评论。佛罗里达州的「奥兰 多哨兵报」力图对这个问题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奥兰多哨兵报」社论 说,在那些政府践踏公民权利的地方,这个国家应该要挺身而出,指出这 些行为,并且提出抗议。这可以应用到中国的例子上,尽管美国仍然和中 国有所合作。当美国在二十年前决定与中国改善关系的时候,他们根本不 可能预知这会带来什么样的后续发展。邓小平这位新领导人大力推动鼓舞 人心的经济改革。当时很多一般中国人的生活,不论在经济或是政治方面 都引起了外界的同情。中国人基本上没有享受到自由。但是现在,中国人 取得了引人注意的进展,这些大部分都是经济改革的产物。他们可以在中 国这个迅速变化的发展中国家自由迁徙和工作。比起过去,他们与外界有 更多的接触,政治上也取得进展。这些进展虽然微小,但却是明显的,这 包括了在村镇一级实施的民主选举。 但是最近中国官员严厉镇压民主活动,骚扰持不同政见人士,压制才刚刚 萌芽的要求更多自由的政治活动。美国的代表应该要向中国代表明确表示 ,中国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人们不应该对中国发展成民主国家抱任何期 望。现在共产党仍然牢牢地控制一切。但是却可以促使中国向建设性的方 向发展。 美国对中国人权方面应采取务实立场 巴尔地摩太阳报呼吁美国在中国人权方面采取务实立场,不要对中国抱比 美国在冷战期间对盟国更高的标准。巴尔地摩太阳报说,让江泽民主席和 他的同僚真正感到不安的是政治上的不满情绪,对一个有12亿人的中国来 说,不满的声音并不算多。在中断4年后,美国和中国现在恢复人权谈话; 美国应该争取使西藏人和基督徒得到宗教自由,并且要求中国真心诚意做 到。北京需要知道倒退的代价。 不遵守签署的联合国公民权利公约 波士顿环球报社论认为,中国在几个月前才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政治权 利国际公约,签署的举动可能是人权获得改善的象征,但是事实显然并非 如此。波士顿环球报因此感到失望。波士顿环球报说:一些中国民主人士原 来以为,北京签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象征放松限制。持不 同政见人士和西方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误解了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美国总 统克林顿在克林顿总统去年访华期间的公开对话。那是逢场作戏。中国当 局在张善光事件上暗示了其狭窄的思惟。劳工组织人士张善光由于向亚洲 自由电台谈到湖南省几十名农民抗议过度征税,而被判处10年徒刑。这被 共产党法庭认为是「向有敌意的外国组织提供情报」。判处张善光有罪和10 年徒刑表明,中国当局对于向改头换面的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农民和工人广 泛的社会不满情绪有多么担忧。红色政权想要自由市场,而不要言论自由 ,不要结社自由,也不要有负责任的政府。 美国温和态度使中国有机可乘 「华盛顿邮报」严厉批评北京对持不同政见人士的镇压行动,并且谈到美 中人权对话的问题。「华盛顿邮报」社论说, 以我们的观点来看,问题并 不在会谈本身,而在会谈的内容。一个一党独裁的政权,在任何情况下, 也不会在这类对话中做出多少让步。然而,当它感到了国际社会压力的时 候,也会做出某些折衷的。但是至今,美国政府在施加压力方面却做得很 少。例如,美国应该认真表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问题会受到 影响。中国最近对持不同政见人士的镇压行动,只受到了美国方面在低级 别上最为缓和的批评。美国方面没有任何迹象准备在三月份举行的联合国 年度人权会议上提出甚至是非常缓和的谴责决议。如果这种温和的态度使 中国有机可乘的话,那么即使每个星期进行一次会谈,也不会产生任何效 果。 ~~~~~~~~~~~~~~~~~~~~~~~~~~~~~~~~ 【毛泽东在1964年与日本社会党委员长佐佐木的一段对话】 送交者: 中国魂 于 January 18, 1999 08:01:01: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日,日本社会党委员长佐佐木更三偕委员黑田寿男去北 平,与毛泽东有下面一段对话∶ 毛∶我曾经跟日本朋友谈过。他们说,很对不起,日本皇军侵略了中国。 我说∶不!没有你们皇军侵略大半个中国,中国人民就不能团结起来对付 你们,中国共产党就夺取不了政权。所以,日本皇军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 教员,也是你们的教员。结果日本的命运怎麽样呢?还不是被美帝控制吗 ? 佐佐木∶今天听了毛主席非常宽宏大量的说话。过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 中国,给你们带来了很大的损害,我们大家感到很抱歉。 毛∶没有什麽抱歉。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利益,使中国人民 夺取了政权。没有你们的皇军,我们不可能夺取政权。这一点,我和你们 有不同的意见,我们两个人有矛盾。(众笑,会场活跃)。 佐佐木∶谢谢。 毛∶不要讲过去那一套了。过去的一套也可以说是好事,帮了我们的忙。 请看,中国人民夺取了政权,同时,你们的垄断资本、军国主义也帮了我 们的忙。日本人民成百万、成千万地醒觉起来。包括在中国打仗的一部份 将军,他们现在变成我们的朋友了。 摘自《毛泽东思想万岁》,第五三三至五三四页。 ~~~~~~~~~~~~~~~~~~~~~~~~~~~~~~~~ 凌锋杂文: 行尸走肉论 正当中国大陆某些人藉毛泽东的一百冥寿掀起新的“毛热”之时,党 的喉舌突然发现,位於新疆塔城市西部的巴克图山,轮廓酷似毛泽东死後 躺在水晶棺里的情形。而且据说到日落时分更为传神,头发、鼻子、嘴唇 、胸部更是清晰可辨云云。故当地人称之为“毛泽东山”。 也许这传说是真的。因为东方红,太阳升;而新疆在中国的西部,西 方黑,太阳落。毛泽东死後,其躯体只有躺在中国的西部,而且要日落时 分才能出来显灵也。 而这个奇迹以往之所以没有出现,到现在才被发现,相信因为他在天 安门前睡得并不安稳,常常有阶级敌人要进行破坏,甚至在纪念堂公然走 资,从事贩卖活动。最近他的“宝像”更两次被涂污,甚至强迫他老人家 “食蕉”。在没有人“保卫毛主席”的悲惨情况下,只有“行尸走肉”, 迁地为良了。 所以有的朋友在报上撰文度桥如何保卫毛主席,实属多馀。他老人家 可以自行“走尸”,此乃“自力更生”的光荣传统。 所以人们也无谓去纪念堂凭甚麽吊了,因为水晶棺里只剩空壳耳。不 过如果有哪一个太子爷想藉他的阴魂来保佑,倒不妨出高价收买他的空壳 ,然後大炒特炒,必然赚得盆满钵满也。至於天安门城楼上那幅毛像,只 需把它倒挂,显示被颠倒的历史已经再颠倒过来了。 1993.7.22 摘自“闲话毛伯伯” ~~~~~~~~~~~~~~~~~~~~~~~~~~~~~~~~ 基辛格秘录连载之五:邓小平说解决台湾问题愈快愈好 但不急於一时 海外日前推出「基辛格秘录」(Kissinger Transcripts)中美国总统尼克 森、国务卿基辛格四次在北京与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会谈的美方 纪录摘译,引起海内外热烈的回响。除了以上会谈外,「秘录」中尚搜集 了许多至为珍贵的外交文献,其中以基辛格与邓小平在一九七四年的两次 会晤与台湾最为相关。 当时邓小平担任中国副总理,也是毛泽东心目中接替周恩来的总理人选。 七四年四月邓小平首次访美,在美方的安排下与国务卿基辛格会晤於纽约 最着盛名的华尔道夫饭店,双方会谈的议题除了苏联以外,就是台湾。同 年十一月基辛格访大陆,与邓小平再晤於人民大会堂,双方直接就关系正 常化及「台湾问题」展开谈判,美方亦拟在与中共建交之後把台北与北京 的地位对调,也就是在台设办事处,而在北京设大使馆,然而在邓小平的 坚持下未果。美「中」两方的对话彷佛惊涛骇浪,几乎可以决定台湾的沈 浮。现特将一九七四年基辛格与邓小平的会晤纪录尽量完整呈现,以供读 者参考。 基辛格秘录: 场合:一九七四年邓小平访美与基辛格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的会谈记录 时间:一九七四年四月十四日下午八点零五分至十一点 与会者:中方: 邓小平(副总理) 乔冠华(外交部副部长) 黄华(驻联合国常驻代表) 章含之(翻译) 罗序(记录) 过家鼎(记录) 美方:基辛格(国务卿)希斯科(国务次卿)史考特罗(国家安全会议少将)罗 德(国务院政策计划处主任)恒安石(国务院副助理国务卿)傅立民(中国科科 长,记录) 基:副总理先生,很高兴能与你见面。(允许记者开始摄影) 邓:记者真多。 基:他们要我握手。(基先後与邓小平、乔冠华握手)。他们要我们叁个人 一起握。我想,你们的摄影师比我们的要有纪律得多。 邓:我们不应该听他们指挥。 基:但我们必须听他们的。否则的话,他们会登最难看的照片。(新闻记者 离开) 基:黄大使(黄华),你的背还好吗? 黄:马马虎虎。 基:你去看过我帮你安排的医生了吗? 黄:还没有去。 基:他怕我的医生会在他的背里面放麦克风。 邓:我想在今天我们在场的这些人中,你最早认识的是黄大使。 基:是的,我是一九七一年和他在北京机场见面的。他可能已经忘了,不 过我从他那里学到了一些极有价值的经验,让我知道如何去谈判。有一次 ,我与苏联人讨论一份公报的事,他们建议双方各提出自己立场的最高纲 领,然後再试着来化解分歧。但是黄大使建议我一开始就应该将我们真正 的立场提出来,这样子我们才更容易达成协议。结果正如他所说。 邓:你与苏联交往已有多年的经验了。 基:的确已经很久了。它一直是那麽累人,过程也一直重复。第一天气氛 通常很好,第二天双方就很火爆,到了最後一天,在离开的两个小时之前 ,当苏联人发现我们无意放弃立场时,他们又变得愿意妥协,气氛又转好 了。总是这个样子。 乔:这是辩证法。 基:好了,我不想让副部长陷在这个主题里。你仍然欠我一首诗。 乔:没问题。 邓:对付苏联我的经验也很丰富。 基:在什麽年代? 邓:我到过苏联七次。 基:你比我多叁次。你能告诉我,苏联人一直都是那麽难对付吗?你曾在 他们的会议桌上开骂过吗? 邓:依我的经验,我们从未达成协议过。 基:我们倒还可以达成协议,只是过程很慢。他们对武器管制的想法是, 应该先讨论我们所拥有的军事基地。而他们应该有五年的时间去做他们想 做的。(基辛格的夫人进入房间)我们正在谈如何与苏联谈判的问题。邓副 总理到过苏联七次。他和苏联打交道的经验是,苏联人从来不同意任何事 情。不过,我们倒与苏联人达成了一些协议。 邓:你走我前头。 基:当然我也能了解,现在我说了这麽多,下一次我在北京的时候,副部 长也可能对我吼叫,看看结果会怎麽样。 邓:目前为止,你应该已跟他吵过好几次了。 基:与他谈判一直很艰难,但大家都很理性。而且,我们也能够达成协议 。例如,上海公报谈判,我们花了好几晚的时间共同讨论用字的细节问题 。 邓:每一方均应该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是最重要的。 基:只是在那几次协商中,我喝了太多茅台酒。 邓:那你和副部长有共同点,他也很喜欢喝茅台。 乔:如果你喝多了,那不是我的错。 基:可是在那几次谈判中,你没有被打败。(停顿一下)你知道吗,葛罗 米柯(苏联外长)曾向我抱怨你过去的一次演讲。 邓:他很不满意吗? 基:他认为受到攻击。他还要求我代表我们(中、美)两方来回答他的问 题。 乔:很聪明的策略。可是基辛格先生,如果你注意听我明天的演讲,葛罗 米柯应该不会听到太多批评的话。 邓:我认识葛罗米柯是在一九五七年。 基:和那时候比较,他变了很多吗?你认为呢? 邓:他不是苏联内部决定政策的人。 基:的确,就我的经验,他只是布里兹涅夫的跟班。在谈判时,除了技术 问题之外,他从来不表示自己的意见。不过,最近他似乎变得比较有自信 ,因为他已经进入政治局。 邓:在一九六四年以前,布里兹涅夫也不是决策者。 基:对的。那时候他似乎不了解外交政策,而且他把赫鲁雪夫拉下台以後 ,自己也不敢轻易外出度假(双方去用餐,基辛格介绍希斯柯与史考特罗 ,基说,希斯柯是我在中东的分身)。 乔:你的意思是,如果你成功时成功是属於你的,但你失败的话失败是他 的。 基:副部长是负责中东事务的。去年我们就曾讨论过中东问题,而且我还 依照那次谈话的要点来操作。 乔:上次我们碰面时,我的说法是根据毛主席向埃及副总理所说的内容说 的。你有两手,你应该两者皆用,一手对以色列,一手对另一方。 基:我们一直根据当时我俩讨论出来的政策来做。 邓:这是真的。应该用两手。 基:确实是。 基:这是茅台。副总理先生,我们欢迎你到纽约,在这儿看到你真的非常 高兴。 希:这是我第一次喝茅台。 基:如果你像乔副部长一样的话,你应该每一次都乾杯。 罗:我相信有茅台就可以解决能源危机。 邓:但是我们能够解决原材料危机吗? 基:我想如果我们多喝些茅台,我们可以解决任何事情。 邓:我们的关系到目前为一直没有改变。 基:我们一直将美国与中国的友好关系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我们也有意追 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就正如我跟毛主席与周总理说的一样。 邓:毛主席个人也支持这种政策及相关的原则。我相信,你与毛主席两次 长谈後,也应该知道这点。我想,上一次你和毛主席谈话有叁个小时。 基:在几次与毛主席的谈话中,我们谈得很深入,因此媒体对我们双方关 系的说法我并不在意。就我们的经验,中国人是说话算数的。(向乔冠华敬 酒) 邓:你(乔)喝完这杯茅台,你明天的演讲一定更精采。 基:这真令人感动,我也要抨击超级大国。我很高兴邓副总理证实副部长 已经在北京告诉布鲁斯大使,我们两国的关系不会改变。 邓:我读过你们和毛主席谈话的纪录。非常的清楚,你们从战略观点讨论 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唯一的难题是,不知苏联的战略重点在那里?就这点 来看,我们之间存在着分歧,但这些分歧算不了什麽,实际的发展会告诉 我们,他们真正的战略重点何在? 基:当然。无论苏联的第一个战略重点何在,但它的下一个重点就很明显 。如果第一个重点在欧洲,那麽下一个就是中国。如果第一个重点是中国 ,那麽下一个就是欧洲。如果,第一个重点是中东,那麽下一个也很清楚 是那里。 邓:在东方我们曾经向日本人-我们的日本朋友提过这件事。他们好像不 太了解这些。他们似乎认为苏联在东方的目标不包括他们在内。例如,我 们谈过的西伯利亚油田探勘的泰曼计划,日本人说,他们必须重新考虑本 身的立场,以免冒犯中国人。但是,他们并不认为日本的利益会受到这个 计划的影响。 基:日本人不从战略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商业的角度考虑问题。总之 ,我真的很高兴今天晚上可以看到中国来的老朋友。从我们这方面来说, 我们可以确认我们与毛主席与周总理谈话的每一个细节部分。我们也可以 确认我们的政策方向。我们曾经和我们欧洲的盟邦有过一些争论,目的在 让他们了解事实,也希望他们注重实际。但这些都不影响我们的长程战略 ,也不影响我们建设一个强大欧洲的愿望。你做为我的老朋友,是了解的 。法国人一直抱持非常短期的观点。我相信,你最近曾经和他们谈过。但 这不会影响美国的既有立场及苏联与欧洲对抗的现实。这些争执只是家务 事。 邓:是这个样子,有小争吵,但不影响团结。 基:相对乔副部长我总是趋於下风。副部长是研究哲学的,他研究黑格尔 ,我只研究过康德。但我确定,如果我批评法国而不批评德国,副部长应 该不会有意见。否则他不会放过我。 邓:为什麽到现在为止,水门案还有这麽多的议论? 基:这些几乎都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主要是因为仍有不少人为了各种的 理由反对总统而引发这些噪音。 邓:毛主席曾告诉你,我们对这些事是不满意的。这些事一定会影响我们 的关系。 基:我向你保证,我们的外交政策不会受到水门事件的影响。 邓:对水门事件我们并不关心。 基:我们现行的外交政策,仍受到广大美国民众的支持。当我第一次见到 周总理时,我说中国是个神〖的国度。现在,美国好像也是一个很神〖的 国家。 邓:我们真的无法了解你们这些问题。(指水门事件) 基:发生这样的事,当然有一些事实,也做错了一些事。不过,当你改变 很多政策时,你也就制造了很多很多的敌人。 (邓小平向基辛格敬酒,邓说,美中两国关系可以说是不错的。基辛格请 教邓有关香港媒体对中共政治的一些报导,邓解释说,批孔运动的目的是 在把人民从旧思想中解放出来。) 基:我们的报纸说,批孔运动是针对个别人的,是针对活的人,而不是古 时候的人。 邓:他们说的有部分道理。当你批判保守思想时,自然的,也会影响一些 在位的人,有些人就被视为是保守思想的代表人物遭到攻击。 基:我观察中国的外交政策相当久了,我的结论是它一直是很一致的。当 然,我们不会评论你们的内政与内部形势。 邓:报纸上的那些评论是不可靠的。 基:我相信。(停顿一下)葛罗米柯问过我中国的情况。我告诉他,我看 不出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变化。(停顿一下)你知道吗,我从未带希斯科到 中国,原因就是我在中国的任务从未失败过,所以我不需要他。但是,我 上次带过他的一位助理阿瑟顿先生去。 邓:你的莫斯科之行如何? 基:那是我要谈的下一个主题。你知道总统(尼克森)六月份要到莫斯科 吗?我与葛讨论了总统的行程安排,以及在访问行程中双方可能达成的协 议。这一趟的过程就像我前面说的一样。第一天气氛不错,最後半天气氛 也不错。真的很奇怪,我到苏联六次了,可是每一次总是会被叫骂,但是 我在被叫骂之後从来没有做出任何让步。我的结论是,布里兹涅夫这麽做 是给政治局看的,并不是为了任何实质的目的。 基:不管我们与苏联做什麽事,都是我们双方的事,都与中国无涉。 乔:你这麽做是对的。 基:你在美国报纸上读到不少胡扯的言论。甚至有时候我读这些报导时也 会吓了一跳。迄今为止,苏联尚未拥有任何多弹头飞弹。他们正在测试, 但还没有。过一段时间,我会给你一些有关的数据。 邓:我也觉得在这方面,你很难与苏联达成协议。 基:我可能是错的,但我看不出有可能达成协议。我们有可能完成一项视 察的协议。不过,检查相当困难。我们也达成一项临时协议。坦白说,发 射载具的数量并不是那麽重要。每一个载具可以装置很多武器。例如,在 我们的潜水舰上,每一枚飞弹有十个弹头,能够很准确的射向各自不同的 目标。 邓:我们关切与苏联的关系,主要是东部边境的问题。那儿的军事部署没 有改变。现在还是这样。 基:我认为已有一点变化,但我还不能确定。我想他们最近增派了叁个师 的部队。我会查查看。 史(国安会少将):确实是这样。 基:叁个师不算多。 邓:基本上没有改变。 基:这也是我们的看法。 邓:大约有一百万苏联部队部署在漫长的中苏边境上,但他们分得很散。 他们这麽做只能吓一吓那些神经衰弱的人。我相信,当你跟毛主席讨论这 件事的时候,他说过一百万连自卫都不够,若要进攻的话,他们还要再加 一百万。 基:这要看他们想要做什麽。如果他们要占领全中国,毛主席的说法是对 的。这要看他们的目标是什麽。 邓:如果他们只占领边境的一些地方,这有什麽重要呢?他们只会陷在那 里。 基:对他们任何这样的意图,我无意评断,但是他们可能这麽做。就某种 角度看,他们可能试图摧毁你们的核子能力。我并不是说,他们已经计划 这麽做了,我只是说,我们可以这麽想。 邓:毛主席说过,我们的核子能力只要这麽丁点大。(举小拇指比了一下 )但我很感谢你告诉我们这麽多。 邓:不管怎麽样,我们应该继续依照上海公报的原则来做。 基:我们也是这样。 邓:台湾问题该怎麽处理。 基:如同我所告诉你,我们持续降低和台湾的来往,在上一个公报中,我 们探寻有效表达「一个中国」原则的方法,我们尚未竟全功,但愿意听听 你的想法。 乔:关於这个问题,我了解其本质,我参与了公报起草及用语的斟酌。其 含义正如毛主席所告诉你。贵我两国关系正常化只能以日本模式为基础, 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因此,我顺便指出,就我们两国之间现有关系而言 ,只应向前,不应倒退。对此,我很坦白的告诉布鲁斯大使,我们进行了 友好的对话。 基:我们很清楚你向他说了甚麽,我们谨记在心。 邓:关於这个问题,我要提出两点。首先是我们希望愈快愈好,其次是我 们并不急於解决这个问题。毛主席已经向你提过这个看法。 我想今晚我们该讨论的都已经讨论到了,我们占了你很多时间,你一定很 累了。明天,你还要到联大演讲。 基:我一定不会透露一点口风。但我想在我和我的随员努力下,我们离成 功不远了。请你代我和总统向中国的朋友们,尤其是毛主席和周总理问候 。(晚餐约十一点结束,基送中国客人到电梯。) (原件注:基辛格和乔冠华会谈後,感觉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并未给与 他太大空间。他强烈指出,日本模式并不必然适用於中国和美国关系正常 化,因为从历史考虑,美国和台湾保有同盟承诺,而「美国不被视为背弃 朋友是很重要的」。虽然如此,乔仍强调,和台湾断交是和中国关系正常 化的必要起点,而由於中国和美国接触已升温,即使未建交,「我们要不 是解决台湾问题,就是让问题继续存在」。基因此认为,或许应推迟和中 国关系正常化,因为双方因此起冲突,只会让苏联占便宜。 基辛格也发现,中国在有关分享情报上,特别有合作意愿。在几次访问中 ,美国官员都惯例的为中方提供情报简报。基辛格的军事助理麦法兰就花 了叁天,和中国一名高级军官检视了数百页的美国情报。显然,在这次访 问,或一九七五年稍晚,中国开始做出回馈:他们显然秘密的允许华府可 以在中国若干据点活动,好让美国的情报单位可以直接监控苏联。 虽然,基辛格的中国专家告诉他,中国的领导层正承受极大的压力,必须 巩固和美国的关系,但邓小平却对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外交角力毫无兴趣, 他只是保持一贯的强硬。基辛格已准备就不同的保证形式进行磋商,却徒 劳无功,因为邓到底打不打算协商没人知道。基的中国专家後来表示,邓 应该是有点踌躇,或许是不愿在七五年初的全国人大开议前让此一惹人争 议的话题引来论战。 一九七四年十一月廿六日上午基辛格和邓小平又进行会谈。双方先会晤了 一下,然後又就日本总理田中角荣辞职後,谁可能继任交换意见。接着, 基辛格表示,他希望能讨论关於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所有问题」。) 邓:外界有许多看法,也有不少说法认为,我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冻结, (建交)速度也放缓了。但我相信,重要的是,双方都能认为彼此关系的 进展还算正常。 但也应该这麽说,认为外界说法毫无根据也是不对的。例如,(基)博士 昨天提到,也在十月份和我们外长会谈时说过,我们(对金门)的炮击变 得更加频繁。 基:是的,也更加准确了。 邓:所以,当你们派驻大使到台湾,他们还增加在美国的领事馆总数时, 外界有一些臆测和说法也就很自然了。 基:特别是你绝不会相信,我们有些作为是出於愚蠢,而非计划的结果。 我一直到木已成舟,才知道增加领事馆的事。 邓:至於我们对关系正常化问题的看法,我相信博士和其他的美国朋友都 很清楚:那就是,日本模式。这方面,你们曾表达过,我们这边应该提出 我们该怎麽做的具体模式,但其实我们早就表达过了:就是日本模式。同 时,我们这边也希望你们那边能再朝前多走几步。 基:(副)总理先生,有关你说的那点,也就是日本模式,但人们不都是 说,日本人模仿美国人,现在你却强迫我们模仿日本人。这是个新形态, 但我们可以接受那些基本原则。不过,我们有一些特殊的情形是日本人没 有的。在我们关系的不同阶段,我们都找得到符合你们原则,也考虑到我 们需要的方法。或许,要求你们在一个对你们来说有着重大原则的问题上 提出具体建议是不恰当的。 我记得当我第一次来访,我们起草我们第一个公报时,当时我还不认得你 们外长,中方还是很热诚的接待我。但我和黄华大使开始起草前,黄大使 却说,让我们先开诚布公谈谈一定得写入的东西,这样才能找到适当的用 字。结果真的成功了。 因此,我认为在日本模式的架构下,我们也该坦诚的讨论一下符合你们原 则的我方需求,看看能否找到一些方法达成我们的目标。然後,我们就能 拟出一个具体的计划。 邓:或许我们可以在小组会谈中谈得更仔细些。 基:我同意。 邓:但我要先放炮。 基:对我吗? 邓:嗯,实或虚,随你看。也就是说,如同我们知道的,在其他问题上你 们欠我们。不过,这不需要现在谈。 原件注:(邓小平没有解释什麽是美国欠中国的,但意思应该是北京在对 台湾问题和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展上极有耐性,华盛顿欠北京一个人情。 不管邓的确切意思为何,邓接着重申他和毛泽东、周恩来都说过的话:即 中国欢迎早日解决台湾问题,但「也不急於一时」。同样的,邓也引述毛 的谈话说,「我们特别关注国际问题」,因此,在全球架构下,例如苏联 政策的挑战,中国有必要耐心等候和美国的全面关系正常化。 稍後,基辛格和邓小平讨论安排他们的顾问就一些双边关系的技术问题举 行个别会谈,并同意先就国际问题举行小组讨论。 ~~~~~~~~~~~~~~~~~~~~~~~~~~~~~~~~ 读者来信照登:中国民主党的创始人王有才是一个很温和、斯文的人 编辑先生: 贵刊1月8日刊登的《魏京生与司马文武对话录:揭开政治游说与民运内慕 》一文(转摘自台湾《新新闻》)对王有才有一些很不确切的报道,比如“ 王有才打警察”的说法,我们看了之后颇感震惊,许多朋友甚至非常气愤 。我们是王有才的一群朋友,以前跟他颇多交往,当时他首倡成立中国民 主党,我们都很佩服,也很为他担心,现在他被判重刑,身陷囹圄,我们 都很难过。在我们的一致印象里,王有才是一个很温和、斯文的人,而且 他是一个很爱惜荣誉的人。下面传单上这篇文章您看看能不能发表。谢谢 ! 即将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被起诉的王有才其人其事 王有才是浙江富阳人,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后于1983年考入杭州大学物 理系,在校期间成绩优良,尤其三四年级,成绩为全系第一,拿头等奖学 金;因以前身体瘦弱,入大学后发愤练习长跑,曾在全校运动会上取得万 米第二名的成绩,并且与第一名同时打破当时的校记录。八七年大学毕业 ,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在校两年,从适应到竞争,成绩依然领 先。八九年上半年北京爆发学生运动,王有才先后被推举为北大自治会秘 书长,北京高自联(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秘书长,他忙于处理各种事务, 但同时他也没有忘记学习(在学运期间,他还去过几次实验室)。作为学生 运动领袖,他没有把学业抛在脑后;作为一名学生,他不忘忧国忧民,关 注国家事务,关心国家发展。 “六四”后,二十一名学生通缉名单公布,王有才也在其中,他开始了逃 亡生涯,那年他仅仅二十三岁,他到过很多地方,饱受流离和惊吓,也遇 到一些善意的人们,后来辗转来到温州,藏在一个大学好友家里,后来被 发现,抓捕回杭,并押送北京,好友和好友的父亲受牵连也入了牢房,但 好友丝毫没有责怪他,到现在依然关系很好。到北京后,关押在秦城监狱 ,后来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被起诉并被判刑四年,经他本人上诉,改 判为三年(王有才本是理科出生,对社会学、法律学并不懂很多,在秦城关 押的日子里,老师和朋友们送来很多这类书籍,他才大量学习)。到一九九 二年十月方获自由,但又被浙江警方限定只能在杭州找工作,经北大时导 师的帮助,到邮电部杭州通信设备厂(东方通信前身)工作,至一九九七年 底辞职离开,一共五年,五年间,他广交朋友,探讨社会问题,宣传民主 理念,有时甚至到了一种令人“厌烦”的程度,以致有人说他象一个传教 士,他反而对这个雅号很满意。不过,大多数时候人们还是很乐意听他聊 天,和他辩论的,而且往往在辩论中,王有才那清晰理性的思想才表现得 异常光彩,令人有常听常新的感觉。比如王有才曾和人争论民主和自由哪 个更重要,王有才的观点是自由更重要,因为历来独裁者口中也喊的是“ 民主”,希特勒还是通过真正的民主程序上台的,因为民主是可能被操纵 的,就象毛泽东时期,广大人民对他顶礼膜拜,就算是举行全国直选,也 肯定被选上,而实际上那时的人们自由太少了:无迁徙自由,无择业自由 ,无言论自由......王有才认为,自由才是突破专制最锋利的武器;又例 如,“少数服从多数”常常被很多人用来作决定的依据,王有才反对简单 的少数服从多数,他认为首先要强调的是每个人平等的权利,每个人都可 自由阐述,保证每个人都深刻理解所要决定的问题,并且只能就限定的问 题进行表决,这样多数的意见才是要尊重的,但同时要保护少数。 今年6月25日,王有才与另外两个朋友在杭州首倡成立中国民主党浙江筹委 会,并去浙江省民政厅申请注册中国民主党浙江委员会(当时的想法是权力 来自地方,所以打出民主党的旗号,但只申请地方委员会,各地如果赞同 民主党的主张,可在本地组建当地筹委会,各自发展,到一定时候才选举 成立全国委员会),此举并不表示他们也想象其他几个民主党派一样成为附 庸,他们表现出尊重现政府,并想以自己的行动提醒现政府,任何一个政 党都应注册登记,共产党也不能例外,所有政党一律平等,都按法律办事 。 这件事情慢慢地很多人知道了,有人说,你们力量这么弱,真让你们上台 更加管不好,王有才回答:也许是这样,但我们谋求一种生存发展的空间 ,使得民间力量能自我生长,大量生长,不论知识分子、私营业主、工人 、农民等等,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发展自己的民间力量,这样,每个 阶层都有自己的代言人,而且,如果社会发生不可控的动乱,这些民间力 量完全可以起到稳定作用。在民运圈子里,如何改变中国目前的专制状况 ,有两种观点:改良和革命。王有才认为改良要依赖于上层的变化,只可 等待,不能预期,而且即使上层发生变化,没有民间力量来平衡稳定,社 会有可能会失控,因此仍然需要有控制力的民间力量。而革命,人民固然 有革命的权力,但革命往往变化太剧烈,很多人会受苦,而且大规模的运 动中,知识分子的理性力量往往不能起主导作用,结果导致集体无意识, 结果未必是社会进步。王有才组建中国民主党,就是为了拉大民主活动的 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大量的民间力量生长,让老百姓有观察、选择的机 会。因此,他认为即使民主党能生存发展,也应采取一种不赋权的方式, 即党务人员只有服务功能,而没有领导功能。党是一个选举机器,党员要 做的事情就是参加选举,参与公共事务,党员的主要工作就是联络选民圈 子,取得选民信任,就可以动员有影响力的社会人士加入民主党,以利选 举。王有才在向人们宣传这些思想的时候,常常会遭到人反驳:“中国如 果实行多党制,肯定会乱成一团糟,看看柬埔寨就知道了。”王有才讲多 党制也有好几种方式,例如日本、柬埔寨是如果某个党在选举中取胜,则 该党的领袖必定就成为该国的首脑,而在英美,完全是一种选举人的方式 ,党的选举结果并不直接导致总统选举结果,某些有影响力的选举人甚至 成为两党的争夺目标,在这里,党只是选举工具。王有才也是这样认为的 ,他认为民主党人应积极参加选举,如果谁决定参加选举,到时可以派人 去助选。他认为党不应成为一个严密的组织,应该是开放型的。采取上述 方式,也就使得民主党人不要一头栽入党务,在党内你争我斗,而应面向 选民,面向公共事务。 很多人对中国现状忧心仲仲,诸如下岗、农民负担过重......,社会痼疾 深重,有人问王有才有什么办法,王有才认为某些严重的社会问题,是很 多年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弊端所带来的,现在并不是哪个党上台就能解决 的,但有一个好的机制肯定可以更快更好地解决,成立反对党是提供一种 思路,提供一种选择,提供一个监督,下岗工人也应有自己的代言人,保 护自己的利益。王有才一贯采取公开、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方式,他也 一直倡导这种方式。 中国政府一年前签署了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今年 九月又签署了联合国《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王有才对此感到欢欣 鼓舞,但他看到国内媒体没有详细报道,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件事,或者不 了解这两个公约,以及这两个公约倡导的各项权利,于是他自费印刷了联 合国的三个文件(另一个是《世界人权宣言》)共两千余份,并在上面印上 自己的姓名、地址、电话等,准备广为散发,向人们介绍宣传这三个文件 ,唤起人们保护自己权利的意识,并联络各界朋友,可惜连中国政府已经 签署的联合国文件,警方也不放过,一律搜走。 王有才对于自己的信念有四句话概括: 捍卫人权自由 维护社会公正 弘扬自然正义 实现宪政民主 王有才本出生农村,由于家境贫寒,全家兄弟姐妹中仅他一人读出来,家 人对他寄予并不难达到的“厚望”: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有一个和谐的家 庭,过年过节回家孝敬父母,亲戚们也多个在城里的关系......八九年, 王有才坐进监狱,给家人以沉重打击,他母亲大病一场,现在仍瘦弱不堪 ,如果长时间看不到他,就一个人猜测,暗自落泪。九二年王有才出狱, 找到工作,单位效益不错,结婚成家,妻子也挺善良,亲人们的愿望已经 实现了。但王有才却不愿意这样过下去,他也并不说为了民主大业,为了 中国光明的未来,他只认为他的很多权利被剥夺践踏了,他觉得很多人的 权利被剥夺践踏了,他就要去争取权利,在八九年,他的一个好友被打死 ,他至今不能忘怀;他有好友在做警察、看守等等,他依然跟他们是好朋 友,他依然去宣传他的理念,他们也都敬重他。他对自己的妻子说,陈独 秀当年“出了监狱进研究院,出了研究院进监狱”,他也是这样,他也主 张议会制。 他很重视知识分子的力量,他认为在变革中,知识分子应起主导作用。 他出生于1966年,本是生长在红旗下,但学了物理后,学得越深,越觉得 现实社会的不合理,于是他又去钻研哲学,进而法律......,他常常说, 学物理学得好的人,往往反对专制,因为他们研究的是自然规律,是最本 真的东西,往往从最根本的地方思索。 他认为中国目前如果变化最吃不准的是军队,如果军队国家化,而不是党 军,听命于某个党,只肩负保家卫国的责任,而在国内政治变化中不介入 ,那么平稳变革就有了保障。 刚刚得到消息,王有才即将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于12月17日上午8:30 在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善良的人们,有道义的人们,请给于支 持,请来旁听。 (送交者:王有才的一群朋友 99.01.10) -- The Chinese V.I.P Reference ┌──┐ mailto:BigNews@email.com The Best Chinese e-Magazine │则兼│ http://welcome.to/BigNews i SUPPORT FREEDOM OF SPEECH │明听│百家争鸣大参考-新闻自由小参考 ──────────────└──┘───────────────